说“缶”

2019-04-03 01:03石观海
爱尚书香 2019年1期
关键词:赵王蔺相如秦王

石观海

最早知道“缶”字的意思,是作学生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蔺相如辅佐赵王,在渑池与秦王会晤。会晤自然要酒肉一通,席间秦王请喜欢音乐的赵王鼓瑟,鼓完后,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得意地在简策上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的字样。这时,蔺相如不动声色地上前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记得秦王听后的反应是“怒,不许”,蔺相如继续进缶跪请,秦王还是不肯击缶;于是蔺相如使出杀手锏,“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结果秦王只好满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如法炮制,让赵国的御史在简策上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当年读传,佩服的是蔺相如的勇气,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职人员竟然敢与虎狼之秦的首领较劲儿。后来却是在思索秦王听到蔺相如的请求后,为什么表现得“怒”而“不许”。秦王发怒的原因固然是如此强悍的秦王岂能听从弱国的的指令,但应该说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让他击的“缶”,与赵王鼓的“瑟”相比,品位实在太差。前者如下里巴人,后者如阳春白雪。

缶,从其字甲骨文的结构来看,上面形同“个”字的符号当是手的简化,下面形同“口”字的符号当为容器之形,二者合在一起,会意出此字的本意当为可以手提、用来汲水、装水或酒的容器。《左传》襄九年的“缶”字,杜预注谓“汲器”,陆德明详解为“汲水瓦器”,段玉裁进一步申说道:“缶,有小大,如汲水之缶,盖小者也。”不过,先秦时的“缶”并不都是瓦器,也有青铜的,如“栾书缶”“蔡侯缶”等,流行在西秦的“缶”则主要是瓦器。一开始的“缶”,大约形状都像个大酒坛子,所以《尔雅》说“盎谓之缶”,《说文》说“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许慎说秦人鼓缶以节歌,就是秦国人用击缶来为歌曲打节奏。其实击缶作节并不是秦人的专利,陈(今河南淮阳一带)人就曾在路上一边击缶一边跳舞,《诗经·陈风·宛丘》描述过这种情况: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大意是:

你真是激情奔放啊,热舞在宛丘山上啊!我爱你真的要发狂,可惜就是不给我希望啊!

你坎坎地敲着手鼓,在宛丘山下回旋。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总是拿着一束白鹭羽毛。

你坎坎地敲着瓦盆,在宛丘路上翩跹。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总是拿着一把白鹭羽伞。

只是秦人对这种一边敲击瓮缶一边放歌劲舞的街陌谣讴爱得几乎如痴如狂,李斯的《谏逐客书》曾经描述过:“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什么是道道地地的秦国音乐呢?那就是击打陶瓮,敲响瓦缶,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鲁国宋国的庙堂之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乌乌呀呀地歌唱,让人看着舒服听着痛快的音乐。不过,纵然有如此令人激情澎湃的本土音乐,还是无法满足秦王对外国音乐“郑卫、桑间,昭(韶)、虞、武、象”的追求。他为什么要“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呢?图的就是眼前感官的享受,看着听着都舒舒服服罢了(“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换句话说,就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的“秦声”已经让秦王觉得土得掉渣,实在无法登大雅之堂了,哪里能赶得上令人耳目产生快感的外国音乐!细想一下也是,就好比东北的“二人转”,许多官员听了以后也都会觉得有意思,但要是谁提议请他们登台客串一下,恐怕要吃闭门羹的。秦王为什么听到蔺相如要他击缶“怒”而“不许”,除了强国岂能听命于弱国的心理外,担心击缶而掉价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想到说“缶”呢?起因是张艺谋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

老谋子身上有一些长处,比如眼睛特“毒”,挑选演员的目光很准,巩俐、章子怡都成了国际巨星;所拍电影中的画面气象恢宏,有震撼力,而且构图非常优美,宛如一张张油画,看了让人心醉神迷。当然,情节的淡化,语境的模糊,则是让人不敢苟同的。那么,老谋子的创意何以让人想起了“缶”呢?因为他把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糅合在一起,独创了一种所谓古色古香的现代乐器“缶鼓”。

乍一听,浑身不禁激灵了一下:“缶”要是像“鼓”似的擂起来,那还不粉身碎骨?虽然陈国人、秦国人也曾击缶跳舞、歌呼呜呜,但那种敲击不过是轻描淡写,顶多比拿支筷子敲打酒杯加点少许力度而已。老谋子的“缶鼓”难道与“击缶”的“缶”有什么不同吗?果然如此,2008年8月8日晚8点8分之后,展现在全人类面前的这面“缶鼓”,原来是大方形的缶状器上蒙着牛皮,称之为“缶鼓”可以说是货真价实。据说“缶鼓”是以出土文物曾侯乙铜冰鉴为原型创造出来的。曾侯乙铜冰鉴是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一号墓出土的,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铜冰鉴的中间是方尊缶,外壁与方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据说空隙是夏季用来放置冰块的。这样,青铜冰鉴缶就是两三千年以前的土“冰柜”,当年如果想喝些冷饮,这件器皿就派上用场了。只是还没见过古人在内层“方尊缶”的口上蒙上牛皮,也就是说还未曾见到过哪朝的先民把这件土“冰柜”当作大鼓擂过的。

两三千年以后的今天,老谋子突发奇想,把土冰柜改造成牛皮大鼓,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经过现代声光电技术包装后的两千零八面“缶鼓”一起发出震天价响,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洋人唬得目瞪口呆,让他们着实领略了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效应。后来,五十个奥运“缶鼓”又被拿出来拍卖。事后有人对老谋子的此项发明很有些微词,马未都先生批评道:“蒙皮的缶历史上没有,蒙上皮敲打怎么说也是鼓。至于奥运缶以其特殊性及历史性的误会,在收藏领域昙花一现再正常不过,它作为文物之特性没有对错,错的是盲从,趋之若鹜,在旁观者看来是一出免费的喜剧。”

但是,在下倒是觉得老谋子的发明是点“瓦”成金。试想,如果抱残守缺,固守传统,那么作为瓦盆的“缶”终究不过是件破瓦盆。然而,去瓦换金,在蒙上一层俗人不明就里的牛皮,响当当的敲上一通,热热闹闹地一炒,再明码标价地一拍卖,“缶”的价值不就翻着跟头涨起来了吗?当然,奥运“缶”的身价是不菲了,遗憾的是其中的“文化”价值,恐怕仍然赶不上秦人酒酣耳热拍着大腿唱秦腔时敲击的破瓦盆。

猜你喜欢
赵王蔺相如秦王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负荆请罪
赵王骨折
将相和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将相和》缩写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