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新时代奏响新旋律,要更好达成这个目标,需将高校思政课教学推向纵深发展。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同时也面对着许多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以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实现目标。
一、新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要求
(一)以创新推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直面这一问题的时代洪音。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在思政课教学创新上花大工夫、下大力气。通过思政课教学创新,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养成机制,发挥教师在思政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深刻认知“德”与“才”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固化为个人信仰,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二)以创新紧密联系“三全育人”的现实途径
2018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解决好“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面对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现实要求,需对新情况新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以“变”制“变”,以积极主动求创新应对时代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挑战
1.教师权威相对减弱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1]其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教育中的突出作用与重要地位。当前教师权威的减弱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部分教师个人素质有待提高。教师个人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本职业务素质从根本上影响其个人权威生成。教师素质高、个人魅力强,学生则喜见乐闻善行,教师权威便增强,反之则减弱。其二,互联网大范围使用。传统教育下知识只能来源于教师,教师是绝对权威,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在此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急剧下降,教师权威也顺势减弱。
2.用网意识相对不足
用网意识不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网络的价值及其发展态势认识略显不足,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思想情况缺乏动态把握;二是对大学生将更多注意力转向网络世界,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兴趣与日剧减的现实情况了解不足、应对不力。部分老师对网络使用的单一认知,如视互联网充斥的信息为“洪水猛兽”、“潘多拉魔盒”等传统观点,则进一步禁锢了自己借助网络的意识。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机遇
1.新时代相关政策支持
2012年1月,教育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指引新思路;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其着重强调了体系创新,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出新要求;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提供评价指导,等等。“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校通过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互联网+”时代到来
在“互联网+”时代,全社会的资源被有效整合,人们可以高效便捷地在互联网中获取海量有效信息。同时,“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一个研究熱点方向,并获得了丰硕研究成果。社会实践的深刻变革必然引起意识形态的变化。互联网存在着信息海量、传播便捷等优点,但也不乏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3]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剖析
(一)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有待提升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老师对于“理论性”内容的理解,保守与偏激的观点时有发生。一方面,就理论谈理论消化度不高。高校思政课堂上存在不少教师照本宣科、甘心做学生口中“复读机”的情况,同时十分刻意突出政治性内容教育,致使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使得理论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难以实现。另一方面,重娱乐轻教化。一些教师为了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便将思政课堂上成“故事课”“表演课”“小品课”,以至于高校思政课的“面目”被娱乐化掩盖,其中理论所蕴含的教化作用被此消解变得式微。
(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有待深化
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性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课程实践设置不合理。学生对信念观点的内化外化是一个阶段性过程,中间需历经“知”“情”“意”“信”“行”五个阶段。课堂教学力图达到前个三个阶段,随后通过实践看是否达到后两个阶段。但当前高校由于课程设置和经费等普遍情况的影响,同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性教学略显单薄,不能同其配合相长进而达到使学生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不能紧跟实践发展。例如,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果、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模式还未普遍在思政课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手段综合性运用有待增强
列宁指出:“应当记住一条原则:在社会科学中(如同在整个科学中一样),所研究的是大量的现象,而不是个别的情况。”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理清了思路,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充分考虑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各方面合力。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路径
(一)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融合
新时代强调“三全育人”,强调实践育人。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相关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纲要》强调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指明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融合创新的必要途径。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调查合理设置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课时比例,做到两方兼顾发挥最大力量。
(二)因势而为开展多类型多元化教育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顺应形势把握大势,要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以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势开展常态化教育活动,以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正和反两个方向教学,充分发挥大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重、积极性强的特点,开展例如讲座、班级辩论赛、主题视频制作、海报制作、演讲大赛等各类教育活动,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满足大学生对生动活泼思政课教学的热切期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紧跟时代大势,积极将互联网同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以互联网为载体,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多方使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结合实际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用以增强课堂生动性;按需使用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堂,在学习其他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录制课堂教学视频并通过互联网分享进行交流促进教学方法创新和提高。
(三)实现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定意义上,课堂教学方法创新问题,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问题。”一方面,改变理念。教师是思政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是思政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主动改变迷信一种或者两三种教学方法的意识,要有选择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意识,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从而形成“教”与“学”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分析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不能盲目而动,综合运用教学方法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因而前苏联学者孔德拉秋克认为:“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是在多方面的现实要求下进行的,通过理性分析挑战与机遇并存,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路径,为高校思政课教學提供了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3]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