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为历史研究服务现实提出了殷切期望,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新闻史学研究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以一个新高度来思考现有的研究路径,研究框架和研究成果,并重新审视新闻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了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一、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观察一切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它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因此,研究中国新闻史,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为中国新闻史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思想,这对于构建新闻史学理论体系,深化新闻史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广大新闻史学研究者,应该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推动中国新闻史学研究发展、加强中国新闻史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创会会长方汉奇教授多次强调在新闻史学研究中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唯物主义的学习与运用。从事新闻史的研究,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每一个从事新闻史研究的研究者,都必须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方汉奇在《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一文中说到“今后还应该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清除左的影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使新闻史的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1.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对社会意识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不忽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在新闻史学研究中贯彻这一观点,就是既要从客观现实出发,对各种观念的文化现象进行认真研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找出其规律性,又要对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学说进行仔细辨别,考察其发展趋势,做到 “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相结合,以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2.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观点。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矛盾各方的既斗争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前进; 就人类社会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矛盾。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把这一观点运用到新闻史学研究中,首先就要坚持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评价研究对象的根本标准,即说明一定历史时期某个地区的生产力与该地区的生产关系是适应还是冲突,是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注意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否相适应,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是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在研究具体的新闻史实时都应该如此。
3.坚持发展、联系的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就历史而言,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发展的; 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用发展、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又要求人们对研究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在研究新闻史学的过程中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具体的历史问题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其他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统一考察。对于那些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的新闻事件、人物,要给予客观的评价; 对于那些阻碍历史前进的新闻事件、人物,要给予正确的批判。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把历史问题 “现代化”的错误倾向。所谓历史问题 “现代化”,就是分析、考察历史问题时,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用后人才能达到的认识与得出的结论去要求前人,其结论自然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二、坚守对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温情与敬意”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中第一次提出了“温情与敬意”的说法。“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国外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以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这是一位思想家对一国之国民应该以何种态度了解本国历史的表达,也可以看作是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条件,笔者之所以强调新时代加强中国史学的重要意义也在于此。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势力开始以暴力的、非对等的方式进入中国,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进一步的质疑。从“五四运动”开始,很多学者接受了否定中国历史和文化,学习西方乃至全盘西化的论调,开始了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批判。钱穆先生则并没有加入到“打倒孔家店”的队伍中,相反地,他坚决扛起保护、宣扬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大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一支余脉。我们研究中国新闻史也应该秉持这样一种态度,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是工具,同时治史的态度应该带有温情和敬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心。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减,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正如钱穆先生所期望的,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新闻史学研究者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怀着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三、结语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现今新闻事业的研究,当前国内虽然已经认识到新闻史研究的必要性,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但是依旧没有摆脱研究范式僵化、研究路径单一的不利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我国新闻学科起步较晚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暴露出我国新闻史本体意识薄弱的问题。相关研究者可以尝试立足中国历史发展,积极寻找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研究范式与路径,从而探索出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规律。
新闻史学研究者们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钞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投入到新闻史学研究的工作中来。
作 者:本刊编辑
责任编辑:刘小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