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荡 代睿
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屠呦呦是目前唯一一位女性获奖者。这位发现青蒿素的著名药学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以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金怡濂先生是2002年度最高科技奖获奖人,也是这一奖项首位“唯一获奖者”。根据最高科技奖此前的惯例,年度获奖者通常为两人。
金怡濂是著名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他的这个纪录保持了4年,2006年度最高奖只颁给了世界级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声。
8年后,“独自获奖者”再添一人,那就是2014年度获奖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工作。
在最高科技奖19年的历史中,有两个年度获奖人出现了空缺。“空白时刻”第一次出现是2004年度,11年后,2015年度再次出现空缺。
“国家科技奖一直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最高科技奖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第二轮评审中,三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三位候选人虽然都很优秀,但距离最高奖还有一定差距。
在目前的31位最高科技奖得主中,2001年度获奖人王选虽然领奖时已65岁,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年轻的得主。
除王选之外,还有几位获奖者获奖时的年龄较小。如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领奖时71岁,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王永志得奖时72岁,“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金怡濂当时74岁,“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当时75岁。
目前,共有六位获奖者得奖时的年龄超过90岁。在这些“鲐背之年”的获奖者中,年龄最长的当属被誉为“核司令”的程开甲先生,获奖时已96岁。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其他五位“鲐背之年”的获奖者分别是气象学家叶笃正、建筑大师吴良镛、植物学家吴征镒、“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谢家麟以及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师昌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