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与邓稼先的生死之交

2022-05-26 02:00侯爱兵
做人与处世 2022年1期
关键词:物理系于敏氢弹

侯爱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核物理学家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他和“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从青年一直持续到暮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于敏和邓稼先相识于未名湖畔。在北大读书期间,物理系学生于敏与大他2岁的助教、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的邓稼先意气相投,惺惺相惜。邓稼先发现于敏学习最刻苦,夏天的傍晚,同学们在外乘凉,于敏则在树荫下读书不辍;冬天,同学们在宿舍里打牌、聊天,于敏就披件旧大衣依然在旁边安静地看书。于是,邓稼先打趣地称于敏为“老夫子”。

于敏本科毕业那年,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这时邓稼先在美国留学,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焦急万分,赶紧托北大物理系代主任郑华炽将于敏送到医院抢救。从此他们成了“生死之交”。

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于敏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35岁那年,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即将取得重大成果时,慧眼识才的钱三强找他谈话:“所里决定让你转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这意味着他将放弃持续10年的原子核研究,换一个领域重新开始。于敏的第一反应是不解,因为他感到自己没留过学,并不像邓稼先接触过国外一流科研成果。但是于敏想到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独立。这种民族情感成了他的精神动力。片刻思考之后,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说:“我坚决服从分配!”于敏接受氢弹研制任务后,带领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4年中,于敏等人提出了研究成果报告69篇,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氢弹的试验被放在首位,于敏也被调入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任副主任,理论部主任为邓稼先,两人从此成了“黄金搭档”,开始分工合作研发氢弹。

在研制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家争论时,邓稼先总是说:“我相信老于,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有一段特殊时期,于敏的家人都被迁到山区,妻子来北京探亲时找不到住处,邓稼先就把家里的两间屋腾出来一间给他们做臨时居所。邓稼先的一对儿女参加高考时,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姐弟俩更喜欢去请教于敏。因为他们觉得于敏叔叔讲得更加深入浅出,“比爸爸讲得好多了”。

由于连年操劳过度,于敏曾三次在试验现场昏迷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而邓稼先,则因试验中受到核辐射而身患癌症。1985年,邓稼先住院动了3次手术。于敏经常去医院探望邓稼先,除了探病,他同邓稼先谈论更多的还是中国的核试验发展。他问邓稼先:“我们是不是到头了?”邓稼先也很忧虑,但两个人都意识到中国的核试验绝对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1986年,邓稼先进入生命倒计时,全身出血不止的他坚定地对于敏说:“我们现在就上书中央!”他和于敏一起字斟句酌地写下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临终前,邓稼先对于敏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拉得太远……”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享年62岁。之后,于敏十年如一日,将两人合作的最后一份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勋章。他也替老友邓稼先见证了中央领导为“两弹一星”元勋颁奖的全过程。2015年,89岁的于敏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1月16日,于敏逝世,享年93岁。同年9月,于敏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岁月流逝,于敏和邓稼先志同道合的友谊却历久弥新。这友谊,阐释了什么叫一见如故,什么叫志趣相投,什么叫精诚协作,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生死之交。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物理系于敏氢弹
Yu Min: Father of China’s Hydrogen Bomb于敏
隐姓埋名的于敏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行在科研 育在四方——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黄善仿
氢弹,不过如此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酷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