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丽容
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元素,它是一种极具说服力的语言,倾诉着它的思想和情怀。中国传统色彩是带有韵味的文化象征,而宋代人对色彩独特的审美观成就了汝瓷的色调之美,含蓄、温润、内敛、追求内心的感受与表达。汝瓷用它单纯的色域向世人展示着它无法超越的美。
汝窑在今河南省开封县,是宋代的青瓷窑系,被誉为五大名窑之首,成为宫廷的专用贡品。据文献记载,汝官瓷釉色有天蓝、天青、豆青、粉青、月白、卵白诸色,汝瓷口部无芒,通体被釉色覆盖,釉层莹厚,釉色青绿发蓝,如宝石一般,但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天青”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青中透蓝、蓝中透绿,安静和谐。与唐代艳丽的混色唐三彩相比,汝瓷用自成一体的天青色调展示着它独特的韵味。
汝瓷天青釉荷口注碗,古人温酒时使用,造型简洁单纯,在手工拉出的胚体上,用竹片修出荷花的形状,釉色青中带绿,温柔而不透明,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偏冷的天青色。这种偏冷的蓝绿色调从色彩学的角度去看融合了邻近色、同类色、甚至是对比色的概念。当器体周围的光线明亮时,碗口的一圈薄薄的釉色闪现出些许粉色和橙色,与器体的大面积淡淡的蓝绿色形成对比,但却不影响器体的整体色调。当光线发生变化时,釉色会随着注碗线条的转折变化,呈现深浅浓淡的对比,韵味十足,令注碗的格调既庄重又灵动。而在所有汝瓷中,仅一件没有开片,现藏于台北故宫的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北宋徽宗时期的汝官窑出品,通体天青釉包裹,极其匀润;水仙盆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釉层略厚,釉面纯洁,柔腻如脂,整体色调为偏暖的蓝绿天青色。这种偏暖的天青色幻化成浅蓝中泛出淡淡的绿,略带有月白之色,久看又有一种淡淡的粉色,犹如雨过天晴天空留有彩虹過后的感觉。其中底边釉层堆积处略含淡碧色,棱角釉层较薄处与口缘呈现浅浅的粉色与紫色,底部略见米黄胎色,使水仙盆既有蓝绿色的青冷,又有粉色的温暖。这种和谐的色调使色彩在蓝绿的基础上,对比出淡淡的粉色与紫黄色。由于全器釉面无开片,使得水仙盆的色调显得更加的宁静与温润,色彩既单纯又丰富。宋代人道法自然的智慧,在这个水仙盆色彩的调配上显现得淋漓尽致。在色彩学上能把色调控制得如此之好,同时又能将对比色揉进其中并非易事,这需要有极高的色彩素养之外,还需要有对生活极强的观察能力。
宋周辉《清波杂志》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据说汝瓷器的釉料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高温烧制后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汝青瓷弦纹三足樽,此款瓷器直口、三蹄形足托、外壁有三组凸起旋纹,胎薄,天青色釉莹厚如堆脂,呈现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清新脱俗;色调品相偏向于淡蓝色,绿色成分微乎其微;色彩对比较弱,凸起旋纹泛着轻微的粉紫色,色彩中性偏灰,既不偏暖也不偏冷,三足樽的独特色调营造出柔和庄重的格调。而另一件偏蓝灰色调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汝瓷“丙蔡款碟”,全器被光润的玻璃质釉覆盖,釉色淡青透着灰蓝,釉层薄处透见香灰色胎,在光线照射下,呈现淡粉色和密布的浅橙黄色细纹,这种偏灰蓝的色调如湖水反衬出的蓝天,深邃而高远;灰调在釉色的色彩调配上尤难把握,多一分则艳,少一分则寡,在品格上偏灰的色调素雅清逸、含蓄内敛,与宋代文人追求的清淡雅致不谋而合。而宋徽宗梦见大雨过后显现的神秘的天青色,便写下“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诗句。
汝瓷的天青色调是对色彩的一种提炼与升华,成就这般色调并非偶然,工匠要做好所有的计划准备。不单是瓷胚的塑形创作、釉色的调配、窑火温度的把控甚至是入窑的时间都计算得分毫不差。这种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的把控,造就了汝瓷色彩色调的无上高雅;自然界的色彩包罗万象、无处不在,眼睛所及之处皆有之,犹如人的内心万般复杂。在千变万化的背后如何追求内心的单纯与平静?汝瓷天青色调的出现,给了世人最直接明了的答案。回归做人的本分,无论外界如何只要安分的做好自己,就好比汝瓷的天青色调“素到极致为大雅”。汝瓷的天青色调也体现了宋人的道家思想,色彩理念融和了宇宙、自然、伦理、哲学等观念,以五色(青赤黄白黑)与阴阳五行相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宋人的色彩审美意识之中。道家以清淡为美,不好奢华艳丽,对自然情有独钟,所谓“五色令人目盲”,青色比较符合道家对色彩的审美观。汝瓷清逸、素雅的色调,也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追求。
汝瓷存在的时间不长,产量不大,它清雅的胜似美玉的天青色调,无论是偏向冷暖还是偏向中性的灰调,都向世人展示着它无与伦比的美。它内敛、不张扬的品格,一直为世人所珍爱,给人以瓷器审美的最高享受,同时也折射出宋人的智慧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