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剩余”——《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教学实例
【课前思考】
《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以及圆环的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是人教版六年级教材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编排目的是通过解决圆的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一般的数学规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仅将本课作为“记忆规律、熟练应用”的教学内容,就会违背教材编写的初衷。作为典型的“问题解决”类例题,如何让本课上得更加丰满和深刻呢?某次笔者随意翻看例2和例3时,突然有了自己的“发现”:两个例题都是对剩余部分的求解。剩余,很有意思吗?我们以前解决问题时是否有过求“剩余”的经历,将来在学习中会不会遇到“剩余”类问题呢?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教材,对“剩余”进行了适度拓展和深度挖掘。
【教学流程】
1.激发兴趣,开拓思路。课伊始,教师单刀直入,亮出课题,让学生谈谈对“奇妙的剩余”的看法,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然后出示三道“剩余”类问题:(1)申老师本月工资3825元,到月底消费了2000元,还余下多少元?(2)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0°,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3)一项工程,已完成,还剩下几分之几?学生计算思考。本环节旨在初步感知“剩余”类问题,从“剩余”切入,打开思路,引入本课主题。
2.逐步深入,聚焦问题。教师课件呈现几个学过的平面图形,随机选择正方形来研究。然后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学生指出把两个正方形组合在一起,就会出现“剩余”问题: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之间的部分面积是多少?老师抛出问题:给你几个数据,就能求出这个问题。接下来,课件将小正方形旋转,进而产生新的“剩余”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有学生说只要知道大正方形的边长就能求出剩余面积,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割为两个三角形求出,这样就为后面圆与正方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课件继续出示圆形,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即可产生“剩余”问题,学生惊讶:这不就是刚学过的圆环吗?除了正方形和圆形各自能够发现“剩余”问题,那么正方形和圆形之间能不能发生碰撞呢?学生很快想到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两种情况,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仅仅利用圆的半径一个条件就将剩余面积问题全部解决,也就解决了本课的主要问题,得出结论: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那么外方内圆之间部分的面积是0.86r2,外圆内方之间部分的面积是1.14r2;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拓展延伸,感悟“剩余”。
(1)课件出示:三张边长都是12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分别按下图不同规格的图片剪裁,哪张铁皮剩下的废料多?(解决完前三个图形之后,然后猜测第四个图形会不会剩下废料最多)
(2)看下面的图形,关注它的剩余部分,你发现了什么?(课件逐步展示)
学生发现,剩余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小,直至为0。老师课件出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句话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说的,他就是利用这样分割的办法来研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被称为“割圆术”。割圆术,则是以“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无限逼近“圆面积”。学生看罢大为惊叹!接下来,教师呈现生活中“剩余”部分的应用。两道拓展题,将“剩余”类问题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愈加增强。这样的“剩余”,变中有变,变中亦有不变,真可谓奇妙无穷!
4.提出问题,走向课外。关于“剩余”,你还想研究哪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三角形与圆形,有的说长方形与圆形……通过本课的研究将问题引向课外,对于学生数学兴趣和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整堂课看来,“剩余”问题表面简单,但细究下去、生发开来,却形成一个便于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问题场,无论课始还是课尾,学生都在这样的探究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
○申武广
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数学教师,都会时不时地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本质性追问:儿童需要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儿童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数学?通过学习数学,儿童到底应该从中获取什么?为此,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提出了“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正是吴老师的这个观点深深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引领着我。
1.阅读引领,提升理论水平。当你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迷惑不解时,当你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处理时,当你对当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某些改革困惑不已时,你会怎么做?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阅读。在阅读中,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深深吸引了我,一句话:好吃又有营养!好吃,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课堂只有学生喜欢才会认真地听,只有喜欢才会主动思考,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营养,是从数学的角度来说的,课堂表面热闹,如果没有“数学味”,就不是一节真正的数学课,所以教师必须理解数学。《奇妙的“剩余”》一课,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而且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经历了一次如同数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说,本节课是我长期以来不断阅读积累,努力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的一次成功尝试。
2.反思跟进,成就梦想课堂。坦诚地说,这节课在不同的班级共上了三次。第一次,按教材编排教,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处教师点拨。固定的方法,明确的思路,学生收获很有限。第二次,对教材增加难度,让学生总结出两种情况的面积求解公式,并且练习上也进行了拓展。学生的探究兴趣依然不高,公式总结不过如此。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两次失败让我痛定思痛,本课的探究性比较强,如果按一般的课堂流程来教,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闲暇之余,读到了张景中院士的一篇文章《好的老师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联想到我的课堂,为什么不“好吃”呢?就是因为没有展现出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接下来,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改编。学生先从正方形开始思考,两个正方形即可产生“剩余”,将小正方形旋转产生的“剩余”更有趣;然后从圆形开始,两个圆形形成的“剩余”正好是圆环,让学生意想不到,加深了对“剩余”的认识;接着正方形和圆形两个图形组合变换形成“剩余”问题,产生了这节课重点研究的内容:圆中方、方中圆。最后在圆内接图形中“剩余”部分的越来越小,竟然与著名的“割圆术”有关,由此给学生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许多学生在课后不禁感叹:数学中的“剩余”问题真的好奇妙呀!
我想,这才是一节“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吧!
像这样的反思,我从未停止过。每节课上完之后,都要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的得失之处进行整理、反思、总结,并且记录下来。不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我都要进行思考。由于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本人在国家级、省级教育类杂志上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读懂教材: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论文三等奖,并参与编写了小学生优秀读物《数学在哪里》,在河北省十佳期刊《小学生必读》连载数学故事20多篇,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精彩源于思考——我眼中的申武广老师
○李书朝
多次听申武广老师的数学课,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爱思考,爱琢磨,课前慎思,课后反思。他一直坚持,从未间断这种优秀的思考习惯。正因为如此,在别人认为很平常的课,经他一设计,总能见到精彩之处。他的上课风格和特点,从《奇妙的剩余》一课,可以略见一斑。
1.课因“思”而“易”。“外圆内方”和“内圆外方”问题,在多数教师的眼中是比较难教和难学的内容。如何化难为易,使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申老师站在课程的高度,从数学的本质入手,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重组和建构,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三角形度数问题、收支问题、工程问题与组合图形问题在我们看来关系不大,但在申老师眼里,它们都是剩余问题,基本算法都是“减法”,而“剩余”就是这些问题的共性和本质。基于这种考虑,本节课紧紧抓住“剩余”这一主线,将看似无关却又内在紧密的问题联系起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数学变得好学起来,从而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学习的机会。
2.课因“思”而“深”。深刻而丰满是申老师数学课的又一特点,他的课总能够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经历、体验与知识的自主建构上,引领学生在积极探究和思考的同时深入体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本节课中申老师让学生分别把大小两个正方形、两个圆、正方形和圆进行组合,在创造“剩余”的过程中理解这类问题的本质,体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在启发学生找出大小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关系找出条件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课因“思”而“趣”。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好玩”“有趣”,在“有营养”的同时“好吃”起来?是申老师一直思考和追求的目标。在本课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出示边长都是12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分别减去1个圆、4个圆、9个圆,求哪张剩下的废料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猜测—猜错—纠错—发现规律—推广规律(减去16个圆)等活动,充分感受数学之美,数学之趣!特别是数学史的拓展,让学生发现圆内接图形中“剩余”部分越来越小,竟然与著名的刘徽“割圆术”有关,在感受数学之趣同时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总之,申老师的课简约而不失深刻、朴实而不乏灵动,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学生喜欢他的课,老师欣赏他的课,专家肯定他的课,这也许就是“思考”的力量。每一节课下来,申老师总要认真反思一下,这节课上得怎么样?教学中出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问题……一旦有了什么想法,他就写到“教学反思”本上。久而久之,所思所想就逐渐多起来,对教材挖掘得更深,对学生也了解得更多了。曾记得有次申老师讲公开课,偶然间翻看了他的教学设计,在纸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建议和思考心得,不禁让人佩服。由此看出,反思铸就了教学上常改常新、精彩不断的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