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鹏,肖冬媛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0; 2.南阳市中心医院药学部,河南 南阳 473000)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通过阻碍细菌转肽过程,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对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治疗[2]。由于阿奇霉素在临床的应用广泛,其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逐渐增多,可能与个人体质、临床用药不合理等多因素有关[3]。现对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报的阿奇霉素致ADR报告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生ADR的有关因素,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通过国家ADR监测系统,收集2012—2017年我院上报的138例阿奇霉素致ADR报告,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原因、用药剂量、ADR累及器官和(系统)及临床表现、发生ADR后的处理措施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
138例阿奇霉素致ADR报告中,男性患者78例(占56.52%),女性患者60例(占43.48%);年龄1个月~68岁,具体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使用阿奇霉素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ADR cases induced by azithromycin
138例ADR涉及2个药品,分别为阿奇霉素肠溶片(2例,占1.45%),给药途径为口服;乳糖酸阿奇霉素(136例,占98.55%),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
138例ADR中,使用阿奇霉素的原因主要为呼吸道疾病(扁桃体炎、肺炎、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感冒、咳嗽、哮喘及咽峡炎),共116例,占84.06%;其余22例(占15.94%)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过敏性紫癜、荨麻疹、发热及支原体感染。
138例ADR中,乳糖酸阿奇霉素的成人一般用量为1次0.5 g,静脉滴注,1日1次,至少连续用药2 d,继之换用阿奇霉素口服制剂;阿奇霉素肠溶片为首日0.5 g,口服,1日1次,第2—5日0.25 g,口服,1日1次。婴幼儿给药剂量不等,一般按体质量给药,但发现超剂量用药9例。
138例ADR主要累及胃肠道反应、皮肤及其附件,见表2。
表2 阿奇霉素致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2 ADR involved organs and(or) 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duced by azithromycin
注:因同一ADR可能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故合计例次数>138
Note:for the same ADR may involve multiple organs and(or) systems,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times was>138
138例ADR报告中,明确无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91例(占65.94%);过敏史不详的患者有44例(占31.88%);明确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3例(占2.17%),其中2例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1例对复方甲氧氯普胺过敏。发生ADR后,停药71例(占51.45%),调低静脉滴注速度66例(占47.83%),改为餐后服药1例(占0.72%);好转106例(占76.81%);痊愈30例(占21.74%);未好转2例(占1.45%)。
本调查结果显示,138例使用阿奇霉素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略高于女性,但相差不大;0~12岁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占77.54%),尤其是0~6岁儿童(93例,占儿童总数的86.91%)。由于儿童生长发育和重要器官的形成与成人迥然不同,如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新生儿肝脏的质量占全身体质量的40.0%,成人肝脏的质量仅占全身体质量的2.0%,婴幼儿因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延迟成熟,易发生药物中毒[4],导致其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成人,而耐受性低于成人。
阿奇霉素的给药途径一般为口服和静脉滴注,本调查结果显示,静脉滴注引发ADR的病例数远高于口服给药。虽然静脉给药,药物吸收最快,药效也可靠,但是注射溶液的pH、微粒、渗透压、药物稀释后的浓度、滴注速度、药物配伍及内毒素等都可能引发ADR[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6]指出,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选取口服吸收良好的抗菌药物品种,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研究结果表明,口服阿奇霉素经常伴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部绞痛、腹泻、恶心及呕吐)、导致心脏活动异常或有潜在性致命心律不齐及容易诱发细菌耐药等缺点[7]。本次调查的138例ADR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为136例,仅2例为口服给药所致。可能与患者就诊方式有关,轻中度患者多于门诊就诊,口服给予阿奇霉素,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可能自己并不知道是ADR,且阿奇霉素所致ADR可在停药后有所缓解,医务人员也不能对患者进行ADR监测;另外,幼儿口服给药困难,一般选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因此,口服给药所致ADR病例数较少。静脉滴注给药的患者一般为住院患者或门诊输液患者,且其常见ADR为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及输注部位疼痛,比较容易发生,且容易监测。
阿奇霉素以其抗菌谱广、半衰期长、药物利用率高及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中耳炎、扁桃体炎、尿道炎、支气管炎及社区获得性肺炎等疾病的治疗[8]。但本调查中,有1例用药目的是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抗菌药物对其无效,且阿奇霉素与更昔洛韦联合应用,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应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用药品,以减少ADR的发生。
儿童使用阿奇霉素时,按照10 mg/kg给药。本调查结果显示,幼儿使用阿奇霉素存在超剂量给药。例如,患儿体质量8~10 kg,给药0.125 g;患儿体质量11 kg,给药0.125~0.15 g;患儿体质量16 kg,给药0.25 g;患儿体质量32 kg,给药0.5 g,以上均存在超剂量给药。因幼儿自身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与成人不同,故其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成人,且耐受性低于成人;同时,学龄前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阿奇霉素使用频率较高[9]。因此,更应注意幼儿患者的用药剂量,以减少ADR的发生。
本调查结果显示,阿奇霉素致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性疾病和全身性反应。全身性反应中,哭声异常多为婴幼儿患者用药后哭闹不止;胃肠道反应多见于恶心、呕吐、腹泻及消化不良;皮肤及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及皮肤发红;注射部位疼痛多与药物刺激血管,引起血管收缩、痉挛有关。发生ADR后,51.45%的患者停用了阿奇霉素,47.83%的患者调慢了滴注速度,说明部分ADR的发生与滴注速度有关。滴注速度过快,会引起心脏活动异常或导致潜在的、致死性的心律失常[10]。尤其是首次使用阿奇霉素的患者,初始滴注速度应控制在约10滴/min,护士应注意观察,确认无ADR后可改为正常滴注速度[11]。1例患者为第1次入院使用阿奇霉素,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第2次住院仍使用该药,再次出现之前的症状,但减慢滴注速度后症状缓解。该患者在第1次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师和护士,减慢滴注速度,以缓解注射部位疼痛,若疼痛未缓解,应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具有广谱、抗菌后效应显著、血药浓度高及稳定性好等特点,是临床常用的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12]。要减少阿奇霉素引发的ADR,应做到:(1)有指征用药,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可用药[13]。查明感染病源,合理选择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4];同时避免超说明书用药。(2)按照药品说明书剂量给药,避免超剂量用药。(3)静脉滴注给药,应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及药物浓度。(4)口服制剂应在餐后服用,避免胃肠道刺激。(5)幼儿用药时,应加强ADR监护,注意观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进行抢救并对症治疗[15]。(6)患者应如实告知医师药物过敏史,以便医师了解相关情况,避免发生不必要的A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