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属性,探索语文的“大道至简”

2019-04-01 15:02王桂芹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道至简人文性工具性

王桂芹

[摘要]语文学习的过程、方法或者形式,应该是精要的、简约的、本色的、实用的,朴素、自然、生态、舒展,以人为本,从生活出发;语文的文字背后,以文化人的精神张力、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则应该是大气的、深刻的、厚重的、含蓄的,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借课文、教语文,借语文、教人生。

[关键词]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大道至简

一、学语文的过程,就是繁中求简,简中求道,大道至简的过程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后改称《教学大纲》),始用“语文”一名。

叶圣陶解释说:“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仁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学“语”就是学口头语,学“文”就是学书面文。此之谓语文。

语文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是我们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关乎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

语文教学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语文是人文的,语文源于生活。复杂在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我们的母语文化,语文学科承载的是人类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思想和智慧,因此,所有学科中,语文,历史最悠久,知识最广博。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即人生。

学语文的过程,就是繁中求简,简中求道,大道至简的过程。

二、言为心声,语言文字的根,就是心

小儿牙牙学语,刚开始有意识讲话的时候,嘴里说出来的每一个文字;我们的语言大师,茅盾、老舍、朱自清等,他们笔下让人怦然心动幡然醒悟的每一个文字,究其本源,都在内里,发乎于心。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文字的根,语文的根,笔者认为,就是心声,就是意欲表达的心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是一种升华,更是一种回归。

陶行知先生讲“捧着一颗心来”,未尝不可以是一种学语文、爱语文的境界和情怀,当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语文教师,每一节语文课,每一次语文活动,都捧着一颗心来,那语文,终究就是那个你见或者不见,你念或者不念,我就在那里,就住进你的心里的那个——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相契合。笔者的感受和期待是,语文教学也是一道桥梁,这边是作者和文本,另一边,可以是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更为独特的思考以及漫长而充满挑战的人生。

三、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借教材,教语文;借语文,教人生

(一)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

课堂上,要关注的始终是学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人物内心,培养语感,拓展语言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凭借文本和课堂,创建开放、活力的语文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在主动思维、创造思维、系统思维的过程中学习、感悟、思考、成长。

(二)教材只是例子和凭借

教材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在多种场合阐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凭借”。他认为,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的例子或工具,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良好习惯的“凭借”。所谓“例子”,就是针对教材的示范功能而言;所谓“凭借”,就是针对教材的传递和训练功能而言。所谓“语文姓语”,其他学科,都是学习语言的内容,唯有语文,学习的是语言本身。因此,语文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仅是学习语文的例子或凭借。学生通过这些例子或凭借,实现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三)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解决的是语文“教学主体”的问题。

教材只是凭借和例子,解决的是语文“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解决的是语文“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体现于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以及语法、修辞、逻辑、文体。所谓人文性,体现于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和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统一在语言文字上。

课程标准实施多年,语文课堂上,视频,媒体,PPT,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生来不及亲近文本,顾不上白纸黑字等非语文教学手段取代语言文字学习,非语文教学现象屡见不鲜。明明是语言文字教学的教师,却整堂课下来,不范读一句话,不板书一个字,“声光电”却异彩纷呈,眼花缭乱,取代了范读,取代了板书,取代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取代了用语言文字解决语文学习问题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好汉歌》这样唱,“该出手时就出手”,一直把取代的手伸这么长,那么,真正到了该出手的时候,语文的“手”,语言文字的“手”,被取代得越来越退化的“手”,还能干什么?!如此,没有了语文样子的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品位的语文教师,没了语文功能的语文学习。究其根本,还是教师没有弄清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究竟统一到哪里,落实到哪里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不可以用,而是当用则用,绝不取代。

四、语文教学,能够带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世界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间”振聋发聩,为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一道命题。

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学校教育能够为未来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

这是摆在国人面前亟待破解的大国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难题。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带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世界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帮助学生奠定怎样一个面对人生、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视野和格局?

(1)立足“培养什么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和思考?

“这堂课教什么?”

“这堂课怎么教?”

“我的课堂追求怎样的教学风格?”

(2)立足“如何培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该有这样的反省和追问?

“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師,不是好教师。”

“不明确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不明确、不思考、不追求课堂教学风格,不濡染、不磨砺、不彰显语文学科魅力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3)立足“发展好自己,才能更好培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该有这样的评价法则和目标愿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有语文教学的六字箴言:精要,好懂,有用。所谓大道至简,语文学习的过程、方法或者形式,应该是精要的、简约的、本色的、实用的,朴素、自然、生态、舒展,以人为本,从生活出发;语文的内里,文字背后,以文化人的精神张力、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则应该是大气的、深刻的、厚重的、含蓄的,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借课文,教语文,借语文,教人生。

换言之,语文的“大道至简”,就是简处入手,由浅入深,融会贯通,整合创新,从而抓住关键和根本,深入到世界的本质和融入人生的道理。一句话,就是把复杂变简单,由简单到智慧。

猜你喜欢
大道至简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探本究源 大道至简——探索中考矩形折叠类问题的解决之道
大道至简 道法自然——朱尧平书画赏析
大道至简 浓缩精华——陆华柏微型艺术歌曲《游思集》评析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