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壹景
摘要:《入殓师》自从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以来,它的影响力和镜头语言叙事说服力并未随着时间消减,反复观看和回顾影片,叙事剪辑技巧作为电影叙事提供教科书式的典范,值得反复推敲研究,本文从影视剪辑角度对《入殓师》叙事剖析,借助格雷马斯符号学的矩阵图对故事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帮助探讨剪辑叙事技巧呈现的生死意義,为影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入殓师;生死观;叙事;剪辑;影视语言;符号学
《入殓师》你无法找到删去其中任何一个镜头和片段的机会,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所创造的力量超乎想象。这部影片叙事过程像泉水敲打着石块般,滴滴渗透,最后敲击你的心灵。宏大的“死亡”命题在观看入殓师的日常工作中不知不觉被消解,完成导演对“生死”观念“偏爱性”的探讨,在叙述中生出暖意。
纵观影片,剪辑者不是单纯靠拍摄角度,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装配成一个统一的高级有机体,结果使得画格通过顺序本身产生的某种预期的效果,避免了叙事内容单薄不力。本文关注的是在剪辑语境下影片的叙事阐述能力,梳理出影片是以什么样的影视语言技巧,让主人公小林大悟认同入殓师这份职业,实现生死认知的转变,化解与主人公有关的矛盾,从而达到探求影片追求的生死意义。
该电影采取的是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通过对比反差形成张力,除此之外,采取复式交叉结构,糅合各种矛盾,挖掘主人公的灵魂深度和思想境界。小林大悟作为故事人物核心,既做“死神”的厌恶者,又是“死神”的接受者,最后成为“生死”间传送者,整个过程,经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人生、自我与他者间的拉扯。
叙事过程中,对立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形成的张力颇具看点,无论矛盾点如何激发,最后都被一一化解,能归一到导演阐释的生死观。看似所有行为者在和对立者发生着无走向的故事情节,通过剪辑,潜藏每个情节的画面意义被陆续挖掘,让故事节点最后落脚“坦承认定生死间无界限,死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的结论里。
为此,笔者从格雷马斯符号学意义上的矩阵对故事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如图1):
表面看影片是在讲入殓师当时受到的歧视,实际暗含其它要素铸就影片成功:生者对生死观念的转变;经历生死和未经历生死的人对情感关系的看重和依赖性的差别。
小林大悟因为乐团解散无奈放弃大提琴,和妻子回到乡下,很快找到了一份高薪职业:入殓师。接下来他所接触的人和事围绕着这一职业产生多条故事线索,矛盾点也因职业非一般的属性被激发。小林大悟和社长佐佐木之间,小林大悟和妻子美香之间,小林大悟和社长助理之间,小林大悟和山下之间,小林大悟和澡堂老太太之间,小林大悟和老头(殡仪馆工作者)之间,六大主要人物关系,有明线式,有潜藏的,有先发生的,有后发生的,剧情高潮时突然爆发的矛盾点,相继推动隐形矛盾的化解:在前几者关系堆砌发生后,自然地推动性地消解小林大悟从小与父亲之间的仇恨。
影片中每户入殓者家庭的背后故事出现在小林大悟不同人生时间节点,这些节点对认识入殓师职业起到认知、深入、逆转、坚定关键作用,都是剪辑的作用,因此剪辑顺序是绝不能随意更换,否则影片展现的叙事功能会被削弱,情感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思想诉求不再有感染力。
接下来,用剪辑技巧理论对几个方面再做深入的叙事探讨。
一、剪辑形式和气氛的连贯性
贝拉.巴拉兹说:“一部影片有时候表现两三个平行发展的动作,它们被编织在一起,给人一种‘互相插入的印象,犹如一首可见的赋格曲。”导演在排列镜头顺序和决定它们叙事深度时,考虑到镜头的内容,以及上下镜头的外表特征和极其微妙的气氛。导演不仅要使上一个镜头里的人物手势毫不间断地连续出现在下一个不同拍摄方位的镜头里,还要使精神活动也在上下镜头里平稳的进行下去。
比如影片的第一幕场景,导演运用插叙的手法,讲述小林大悟在工作瓶颈期后发生的一件事。入殓的对象是一位变性的男子,整个入殓过程气氛显得尴尬不安,小林大悟入殓过程,剪辑的上下镜头是由逝者家人旁观的三个特写镜头,他们的神态不一。对此,笔者为本场画面组合作出列举,以便清晰讨论:
镜头0:被告知即将入殓进行仪式,逝者家属表现伤心的神情。
镜头1、2、3、5:小林大悟解开手襟准备净身入殓。
镜头0:逝者家属看到解开两肢放松,神态呆滞麻木。
镜头7、8:小林大悟解开逝者腰带,取掉逝者身上的衣物。
镜头0”:逝者家属看到衣物被解开,举止骚动,神态诧异。
镜头9、10、11、12:小林大悟用脱下的衣物遮蔽好酮体,准备擦拭身体。
镜头0”:逝者家属端坐着身子,探着脑袋,神态好奇地盯着入殓师的一举 一动。
镜头(1、2、3、5、7、8、9、10、11、12)是流畅的入殓过程,且每个镜头上下的工作和手势都能够连贯,上一个镜头入殓手势不间断地继续出现在下一个不同拍摄方位的镜头里,入殓时细致专注、庄重严肃有序的展现,体现出对职业的敬重。镜头(0、0、0”、0”)表现逝者父母旁观端坐的画面,穿插小林大悟入殓的镜头语言中,他们神态从淡定到最后的不安,入殓时散发与肃穆相反的微妙气氛,隐晦展现出入殓师和常人面对尴尬的不同反映。两组镜头像是剪辑刻意安排的若干平行线索。简单手法叙事流畅,小林大悟对待职业的成熟度,以及入殓的仪式感带给家属的温暖,加深了小林大悟的责任意识,同时代入观众消除对入殓师职业片面的认知,重新认知生死观。
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
电影的蒙太奇叙事节奏,在剧情发展很快时,一系列描写细节的短促镜头一闪而过,剧情变成了可见的画面节奏,利用外部的、形式上的节奏促进了剧情发展的内在速度。拉镜头和推镜头叙事表达,也让画面变得有分量,呈现出悠远感的镜头语言,极为安静的讲述生命的寓言。小林大悟和美香去海边放生八爪鱼,确认八爪鱼没有动静后,导演给了小林大悟一个推镜头,此时配上不急不缓的音乐,镜头拉近和推远,小林大悟有责任心、尊重生命、性情中人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也表现出他内心的无力感。片中也有所印证:小林大悟过完圣诞,踏上来年的新的工作征程,他开着车和社长疾驰在工作的道路上时,影片的配乐是由前一场镜头画面组合配乐的延续,悠缓轻柔的曲调风格搭配缓缓地推镜头,小林大悟获得人性的部分认知:生与死、冷与热、抗拒与理解、怨恨与原谅,情感的两极的窥探。
影片中,小林大悟经历不同的工作境况:有要求入殓时穿传统长袜的老奶奶,有信仰基督教的家族的小男孩儿,有“一夫多妻”制的中年人,有受家族喜爱的中年女子。通过镜头語言剪辑者让四组家庭带给小林大悟入殓感受不一样,四个场景间穿插了他在田垄上拉大提琴,以及观看鸭子和同事之间休息,独自一人在家中吃饭的画面。这是导演采用诗意蒙太奇让四者探求一种自发的相互关系,这几个各画面一经剪辑连接,便引起互为因果的联想过程,加上久石让的《Ave Maria》配乐,像易燃物一经接触便引起下一个火苗的燃烧,全力诠释了职业认知观的。
三、镜头长度的艺术
构成剪接艺术的首要元素是决定每一个镜头的长度,镜头长短对电影效果能起决定性作用。澡堂的老太太去世后,妻子美香旁观入殓的整个过程,小林大悟娴熟的手法让美香真实体验了丈夫工作。整个过程,导演给美香六个镜头面部特写,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是贯穿整个入殓流程,每个镜头呈现妻子不一样的表情。从对工作的好奇,到入殓凝视和观望,再到后来偏见的解除,同一个拍摄角度,演员不同的面部神态细节的展现,让美香重新认识入殓师职业的神圣感,也为二者紧张关系提出解决办法,到最后一个镜头妻子脸上露出的笑容是最好的映证。导演让镜头形成有力量的视觉节奏,内在运动因此得到充分表达。小林大悟双手缓缓地向妻子呈上毛巾,美香缓慢的接下毛巾,这一镜头时长达17秒,没有配乐和台词,无声胜有声,怨恨与原谅逐渐呈现。
这特写镜头没有台词陈述和多样剪辑手法,只把镜头连接,细节也并未被忽略。在该种语言镜头组接下,将生死主题一点点渗入观众心窝子,令人醍醐灌顶。
四、结语
《入殓师》这部影片是一部富有日本文化色彩的电影,浓郁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审美魅力,面对死亡这一主题不再显得冰冷和恐怖,多是温情和善意。小林大悟作为行业代表,像一颗陨石冲击地球的能量,蕴含直冲人心的爆发力。世界观也因入殓师坚守和执着促就世间平衡,展示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这也需归功影视剪辑的叙事过程,合理和巧妙地剪辑画面连贯搭配,蒙太奇的恰当运用,镜头长度的截取,为导演论述生死观,提供一臂之力,因此影片的主题也会变得拥有力量,富有艺术感染力。如同日本电影学者佐藤忠男所说的:“《入殓师》一改往日面对死亡的悲痛,而将入殓工作艺术化,这无疑昭示着日本人生死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贝拉.巴拉兹,何力译.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84.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赵立.《入殓师》与泷田洋二郎的电影追求[J].外国问题研究,2009(4).
[4]苗渲明.泷田洋二郎:白云深处,生死之间[J].人物,2009(11).
[5]齐佩.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的“匠人”文化传统[J].电影文学,2010(23).
[6]石贤奎.无语言的对话———符号学视域下《入殓师》解读[J].外国电影评论,2014(21).
[7]于学英.从入殓场景看日本电影《入殓师》的人性关怀[J].职大学报,2014(3).
[8]刘晓峰.日本的面孔[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