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 董彦屏 付廷勇
内容摘要:英汉比较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汉英比较研究始于马建中、严复。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汉比较研究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英汉比较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句子、词语、功能和二者关系的宏观和微观比较。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古代汉语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 英语 对比研究 大学英语 对外汉语教学
英汉对比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是对英汉语言的共时分析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在语言学中被称为“比较分析”,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比较语言学是不同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语言之间的对比,这项研究应从语言的事实和语法的结构出发,把语法研究当作中心。
一.英汉对比的起源
比较语言学理论起源于德国,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的。他说:“无数民族,作为人类,肩负着以各种方式创造语言的任务,而比较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详细探究这些不同的方式。”19世纪是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但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问题在于只把古代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而忽视现存的口语,同时,它对语法和语言系统也很少关注。所以,索绪尔出版了《普通语言学》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划分原则,并提出了共时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20世纪,它源自于欧洲和美国。在欧洲是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的对比语言学。他认为一个新的比较语法不必限于相同的起源,不同起源的语言也可以比较。在美国,比较语言学是起源于语言学家Whorf, B. L.,在他1941年的文章《语言和逻辑》中,他首次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名字。同时他分析和解释了比较语言学的价值和特点,这标志着比较语言学在美国的建立。
比较研究出现在中国是在19世纪末。马建忠和严复是这门研究的鼻祖,之后王力、吕叔湘等人都做了很多中西方的对比研究,并发现了英汉二者的很多异同。我国的许多语法名著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写成的,如《马氏文通》、《中国现代语法》、《中国文法要略》等。1992年由许余龙编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是中国把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紧接着,“中国英汉比较研究协会”于1994年在长沙成立。协会出版了杂志——《英汉比较研究》,使英汉比较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英汉对比的主要原则
到目前为止,英汉对比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有必要掌握英汉比较的某些原则。在正确的比较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够进一步深化英汉对比,获得更多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英汉的可比性
英语和汉语表面上大相径庭。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前者属于印欧语系,后者属于汉藏语系。然而,由于语言之间的共性,不同的语言之间也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这种比较不是英汉语言系统的整体比较,而是两种语言系统之间一定程度的选择性的比较。
英汉比较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在微观层面上,主要研究汉英语言的内部结构体系。语言系统有三个分支: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在比较中,应从汉英语言内部结構体系中选择各层次的可比性。英汉材料可以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微观比较。例如,对汉英词汇系统中的名词系统、代词系统、介词系统等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的宏观比较主要集中在外部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上。由于时间、空间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汉语和英语的变体。比较语言学主要研究共时语言的比较,因此在比较分析中可以不把时间因素考虑在内。此外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看,空间和社会产生了两种语言变体。一是由于使用场合不同造成的差异。例如,与使用情况相关的语言变体主要是使用语言时不同的交际背景造成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领域,人们对语言材料的使用有着不同的选择。然而,经过历史沉淀,语料库的不同选择已经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语用类型。例如,新闻语言和法律语言是由不同的传播领域形成的范畴,因此我们可以将中文新闻语言与英文新闻语言进行比较,但不能将中文新闻语言与英文法律语言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言在原则上是可比较的,因为我们不仅可以确定语言宏观方面的一系列可比较水平,而且可以确定语言微观方面的一系列可比较水平。语言在这些层次上的对应构成了语言可比性的基本依据。
(二)以语法为中心的英汉对比
英语和汉语在文化、语音、修辞、语法和其他方面都有差异,因此英汉对比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但在对比研究中,语法对比研究应该是中心。这是因为:第一,语法研究的是这门语言的结构规则和语义学之间的关系。第二,把语法作为中心便于总结,反之如果以文化和语义为中心的话,就会显得比较凌乱。在以语法为中心的框架下,英汉比较包括比较它们之间的基本结构,句子间的语序,虚词等各方面。
(三)英汉对比研究者的自身具备的条件
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研究,所以它对研究人员自身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这些领域的基础知识要非常丰富;二是对英语和汉语的基本理论要非常熟悉;三是对英汉语言史及研究要非常了解;四是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五是要有方法论的基础;六是要熟悉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由此可见,英汉比较研究对研究者自身条件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研究者的英语和汉语水平严重不对等,导致了英汉对比研究的滞后和低质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外,研究者还应该进行跨学科合作。
三.英汉比较的意义
英汉对比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在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都硕果累累。同时,它对于跨领域的一些相关学科,如对外汉语教学、古汉语英译、大学英语教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英汉比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可以减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心理负担。二是可以让大学英语教师主动地更加便捷地增加汉语语法知识,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这样,大学英语教师才能熟练地比较和运用中英文,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顾名思义,“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中国人对外国人开展的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英汉对比研究,首先就是要提高这门课程的质量。只有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困难进行确定,教师才能有效地教学。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是非常有必要进行英汉的比较研究的。第二,有利于编写更适用、更有特色的对外汉语教材。第三,有助于建立汉英语法对比体系,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中国古典文学不仅是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古代中国留给世界人民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语翻译是一座文化桥梁,增进了中国和西方的相互了解。由于古代汉语语法有其自身的体系,所以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现象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则,不利于古代汉语的准确翻译。为了准确地将中国古典名著翻译成英语,有必要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论学新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4](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97.
[5]徐思益.论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J].新疆大学学报,1980(1):81.
[6](丹麦)叶斯帕森著,何勇等译.语法哲学[M].北京:文化出版社,1988.
[7](美)Whorf, B. L. Language and Logic[J].Technological Review,1941(43):250-272.
[8]杨自俭.汉英对比研究管窥[J].外语研究,1992(1):45.
[9]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07(3):18.
[10]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潘文国.汉英对比是一项综合工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14.
[12]常虹.基于大学英语英汉对比教學的实证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4(6):125.
(作者介绍:刘芹,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和语言文化学;董彦屏,昭通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语言文化学;付廷勇,昭通市财贸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