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莲
摘要:在获得第149届芥川奖小说《指甲与眼睛》中,藤野可织以第二人称的独特文学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鲜明的日本家庭主妇形象。本文围绕小说中的主人公麻衣,分析其与“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关系,探究麻衣这一日本女性的形象。
关键词:人物关系;女性形象;麻衣;《指甲与眼睛》
小说《指甲与眼睛》以故事的叙事者“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男人的情人——一个二十五、六岁的日本派遣员出身的家庭主妇——麻衣的行为与情感世界。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是麻衣情人的孩子,但是以成人的视角观察着一切,时而进入其中,时而跳出来。小说《指甲与眼睛》的中心人物是麻衣,麻衣与他人的关系也错综交織在一起。本稿以麻衣为中心,分析麻衣与他人的关系,并借麻衣这一女性探究当代日本女性形象。
一、麻衣与“我”的父亲的关系
麻衣和父亲(“我”的父亲的略称)虽是恋人,但并不是正常的恋人关系,准确地说是婚外恋。一开始,父亲便向麻衣表明自己有妻子,不能同她结婚的事实。不过,本该生气的麻衣只是有些吃惊,对此毫不在意。谈论到父亲的孩子即“我”时,文中这样描述麻衣的心声:有没有孩子和我没有关系。而作为恋人,麻衣对父亲喜欢的运动团队、电影、音乐等一切都不感兴趣。一个对人有些冷漠、不合格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也体现了麻衣对爱情的不重视,亦符合时下“佛系”的恋爱观。
日本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浓厚的性别分工意识。不仅父亲认为,只要提供环境,女性自然就可以成为妻子、母亲。而且麻衣也十分愿意由派遣员的身份转变为家庭主妇。可以看出当代日本女性不愿意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现实社会的逃避。
麻衣和父亲在是否举办婚礼这件事上也产生了分歧。麻衣是初婚,即便朋友不多,也想举办一个简单的婚礼。而父亲则认为婚礼这种形式完全没有必要。实际上,这深刻反映了日本社会女性的心理。对于女性来说,结婚是人生的分水岭,意味着和过去的生活告别,身份也发生了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麻衣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二、麻衣与“我”的母亲的关系
麻衣和“我”的母亲并没有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父亲、博客等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父亲,麻衣和“我”的母亲本应是情敌的关系,麻衣本应对“我”的母亲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小说中描写道:麻衣对父亲的妻子毫不关心,不知道“我”死去的母亲的样子、体型、年龄、名字等,并且一点都不想知道母亲的事情。从侧面上,也反映了麻衣与父亲畸形的恋人关系。
但是,麻衣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接受了母亲的做法。在做家庭主妇方面,麻衣远不如“我”死去的母亲。麻衣阅览母亲的博客,学习母亲的购物方法。买母亲选的家具、买母亲买过的亚麻桌布、买母亲喜欢的全粒粉,还读母亲读过的书。参考母亲的方式来打扫整理房间。并且,麻衣浏览母亲的博客,感受到母亲在博客上的快乐,对母亲这些家庭主妇们产生了巨大的同感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麻衣最终也会成为和母亲一样的家庭主妇。
三、麻衣和“我”的关系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在母亲去世后,与麻衣共同生活在一起。上文已提到,麻衣对父亲的孩子漠不关心,常常忘记“我”的性别。麻衣虽与“我”生活在一起,但两人完全没有感情交流,面对彼此无表情,像陌生人一样。而且麻衣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对“我”的身体丝毫不关心,像饲养动物一样喂养“我”,常常扔给我牛奶和零食。
但是,麻衣和“我”的关系也有缓和的时候。为了不让我咬指甲,麻衣在入睡之前会给“我”剪指甲,涂指甲油,并嘱咐我不要咬指甲。从而可以看出,麻衣对“我”的关心,二人的和解。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麻衣作为派遣员,对同事冷漠,对公司没有归属感。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得到安全感,转而会向家庭寻求安全感。在当代日本家庭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单身赴任,两周才能回家一次,还经常以各种理由不回家,这种现象在日本是很普遍的。在丈夫身上寻求不到安全感,就会放在孩子身上。最后麻衣对三岁的“我”的照顾也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可以看出,麻衣是一个有些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对爱情不重视,有些“佛系”的女性,同时不愿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但依然对婚姻生活充满向往,愿意做家庭主妇,学习家务,照顾孩子。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日本女性的观念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对当代日本女性,特别是家庭主妇的未来,藤野可织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文中引用部分均为笔者译)
参考文献:
[1]藤野可織.「爪と目」.文藝春秋,2013.
[2]小川洋子等.芥川賞選評.文藝春秋,2013.
[3]円城塔.「レンズのむこうーー藤野可織の小説について」.文藝春秋,2013.
[4]王俊英关于日本主妇再就业的思考[J].日本问题的研究,2003.
[5]落合惠美子.21世纪日本家庭何去何从[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6]邸焕双 王玉英.从藤野可织的《指甲与眼睛》看当代日本女性价值观[J].北方文学,2014.
[7]王玉英 李向格.显性价值的剥离与隐形价值的纯化——论藤野可织的《指甲与眼睛》[J].中日文化文学比较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