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婵娟
摘要:为展现小说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成果,由中国作家协会批准并举办的“不忘初心、书写中国”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中,有两部作品被提名被入選,这两部作品分别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两部作品无论是创作时还是在当前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现实意义。本文从以下方面针对《白鹿原》和《活动变人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读者更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白鹿原》;《活动变人形》;内涵
一、民族的苦难史
《白鹿原》和《活动变人形》两部作品均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梦幻真实的世界,表现了各自民族的苦难史。小说《白鹿原》将家族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通过个人的生命经历反应出社会变革和时代转型时,社会中各种文明之间相互的碰撞,从而引发其各种家国情感之间的矛盾,是对于封建文明的全方位的展示。《活动变人形》是王蒙在八十年代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讲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的历史洪流中,对于国家、家族和自身未来的探索。作品立足于时代政治角度,将小说又归流于文学场合的典型代表。因此,这部小说被划入了“历史创伤小说”的行列中,通过倪吾诚、静珍、静宜之间的家庭矛盾来象征了当时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的时代变迁。这些知识分子的思想同样也代表着不同价值观念的社会人群,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忧虑。
总之,这两部作品都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于国家和民族,社会和人民造成的深刻影响。
二、人物的婚姻观和情爱观
《白鹿原》主要是通过爱情悲剧,向人们发出呐喊,落后的传统意识扼杀着生命之灵,是真爱的控诉。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主要以白嘉轩和黑娃为主,围绕着这两个男人在社会转型期的人物心理秩序,可以通过小说中一个线索来体现。那就是社会转型期这两个男人的情爱活动。白嘉轩在转型期间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稳固的坚守者,他认为封建婚姻主要目的在于传宗接代,而性的活动是与婚姻相分离的。而黑娃则是通过自由寻求婚姻和追求爱情来表达自己对于封建思想的彻底决裂,但是最终,黑娃却又带着自己的爱人走进了象征封建礼教的家族祠堂,这种矛盾也深刻的表达了他在社会转型期男性心理秩序的紊乱。
《活动变人形》主要以第三人称视角向读者讲述一个悲剧故事,作品中每个活动变人形都是由心灵、欲望、知识、本领以及环境和地位组成的。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以倪吾诚为代表,作为留学后回归祖国的海归,他在内心中十分向往和渴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的民主和自由,因此在回国后也开始批判中国落后文化,并且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但是值得讽刺的是,他在爱情的选择上却与两个封建家庭所妥协,最终自己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因此,这种体现在社会转型期的情爱和婚姻活动,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十分具有代表性。这种在时代夹缝中所产生的矛盾心理不断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然婚姻和情爱活动紧紧是这种时代和社会转型中社会人们心理秩序紊乱的表象之一,但是仍旧能够看出在时代洪流中那些敢于改革和用于改革的身影,这些身影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勇于奋进的精神实质,是中华民族撑起时代重担的脊梁。
三、绝望的反抗
《白鹿原》和《活动变人形》虽然是同类题材,但是表达的却不同的主题。
《白鹿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悲剧命运,这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这也是历来文学的一个母题。作品中,白灵作为白嘉轩的女儿,她具有新思想的女性角色与其父亲的封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虽然其父亲受封建思想束缚较重,但是却给予了白灵自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与环境。这种对于父亲和进步思想之间的矛盾,也使其痛苦抉择,但是最终仍旧选择了冲破封建文化和势力的束缚,选择自己所追求的进步和自由。
《活动变人形》则是对具体形态的主客体冲突的描写,给我们展示的是特定社会制度和特定文化观念下所造成的人生悲剧。作品中静珍也是社会转型期女性人物典型代表。在小说中,她既是一个善良和单纯的女人,多才多艺又容易触景生情,但是他的性格却又是扭曲和变态的,她每天用一至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同“某种宗教的信徒的虔诚的祷告,像巫婆的附体跳神”一般重复她那性格扭曲而变态的行为。因此,白灵和静珍都是社会转型期女性人物心理秩序紊乱通过家庭伦理的表达的代表人物,白灵虽然冲破了家庭伦理的矛盾与冲突,但是最终却仍以悲剧告终。而静珍则是深深的沦陷于人生的痛苦深渊。
四、结语
总而言之,《白鹿原》和《活动变人形》两部作品作为文学上的史诗,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的历史感以及空灵大胆的想象交融,给读者创造出了一种悲壮崇高、大气磅礴的作品风格,两者在内容上有些相似之处,但也在主题表述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白鹿原》的哲学深度是人所共见的,而《活动变人形》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叙述。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立足于自身文化,把握异族文化的营养,兼收并蓄,就会使作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甘甜.《白鹿原》中的叙事美学特色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