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险峰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个热门话题。个人倾向于用“课业压力”替代“课业负担”进行表述,因为“压力”相比“负担”更偏客观、更偏中性,就好比“轻重”与“胖瘦”的关系。本文通过用简明的数学图表来阐释中小学课业压力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
两代比较
现在孩子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是个比较概念,主要是祖辈、父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与现在孩子的学习经历进行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以笔者和笔者的孩子为例,个人觉得笔者孩子学习压力比笔者大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在校时间减少了。笔者是1995年参加高考的,当年国家启动实行了“5天工作制”,每周比以前少工作一天。这个变化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此为界,之后的学生每周少上1天课,一年40个教学周,就是少上40天课,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加上黄金周等假期,就是少上了400天课,相当于少学了2个教学年。
二是需要学习的内容多了。一是学习科目增多了。笔者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比笔者至少多学了生命安全课、心理健康课和信息技术课等数门课程。二是学习内容提前了。笔者初中学习的不少知识,已经挪到小学课程,比如英语等。三是学习内容增多了。如政治、历史课随着时间推移,需要记的、背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掌握和了解的前沿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增加。
也就是说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笔者的孩子要在少学2年的情况下,比笔者学习更多的课程、更多的内容、更难的知识。孩子的课业压力怎么可能变小?
三个规律
通过分析中小学生课业压力中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抗压能力三个变量,能推导出3个规律,可分别用数学图表来表现。
纵坐标X为在校学习时间,横坐标Y为在校学习内容,在X轴与Y轴之间连一条直线,笔者把这条直线称为“压力线”,压力线与Y轴之间的角度就是课业压力。角度越大,则课业压力越大,角度越小,则课业压力越小。角a大于角b,则a的压力比b大。
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是两个变量。学习内容虽有扬弃,但总体上越来越多。在校学习时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有的地方已在试行四天半工作制),校外学习时间不断增加,总体学习时间不可能无限增加(有部分高三孩子学习已经是5+2,白加黑了)。
由此可以推导出中小学生课业压力的第一条规律:在学习时间难以增加,学习内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变大是大趋势。
笔者把个人的身心健康比作压力线上承载的物体,承载的物体与压力线之间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就是抗压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角b小于角a,但圆球B的摩擦力小于方块A,则圆球B相比方块A则更可能垮掉下来。压力线的角度越大,承载的物体必须有足够的摩擦力才能保证不掉下来,也就是说个人承受的课业压力要不影响身心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摩擦力会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兴趣(喜欢学),是否激发了学习动力(愿意学),还包括教师、家长的鼓励、引导(外部作用力)等。
由此可以推导出中小学生课业压力第二条规律:中小学生承受课业压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人抗压能力。
上图可以看出,在时间轴相等的情况下,压力线角度越大,则三角形面积越大。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抗压能力越强,可承受压力越大,收获则越多。
由此可以推导出中小学生课业压力第三条规律:单位时间内,个人能承受的课业压力越大,相应收获越大。
可以将前面三张数学图表综合成一张数学图表如下:
压力无时无刻存在着,在保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适度的压力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压力对身心未造成影响,就只是压力;对身心造成了影响,甚至让身心垮掉,就是负担。通过图4可以推导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围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抗压能力三个变量,相对应有三种方式:
方案一:增加学习时间。同样的学习内容,更长的学习时间,压力当然变小。
部分学校、家长迷信“时间+汗水”,不断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但一天只有24小時,学习时间的增长总是有上限的。如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方案二:优化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时间,更少的学习内容,压力当然变小。
一是融合学科课程。比如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法制课程一起整合成《道德与法制》一门课。二是优化知识体系。国家层面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不断的修订国标教材,对学习内容进行扬弃、整合、优化。三是合理布置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需要作业来巩固学习效果的,要科学合理。
方式三:增加抗压能力。前面两种方式是减少学习压力,最后一种方式是在学习压力不能减少的情况下,增加抗压能力,使压力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学习的动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内就完成所有学习;推动小班化教学,使老师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推行选课走班,培养每个孩子的兴趣;开展家庭教育,积极争取家长的协同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促进每个孩子最自由、最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