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伟良 傅碧雅
摘 要:小组合作练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等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探讨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体育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42-02
一、案例描述
1.案例内容
小篮球原地拍球+接对方球:(1)学生两人一组,间隔一定的距离,面对面原地拍球,在两人同时原地拍高弹球后接住对方的球;(2)完成同样的任务,但增加了两人的距离以增加难度。
2.学生的行为表现
(1)有小组能轻松完成任务;(2)有些小组完成不了任务;(3)有些小组虽然刚开始完成不了任务,但在练习过程中有相互交流、沟通和努力,最终获得了进步并完成了任务;(4)有些小组学生练习结束后几乎没有进步,且任务失败后仍然表现出嬉笑的状态,表现出对任务的随意性;(5)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在完成任务后相互给予同伴肯定和赞扬,或者在失败后给予同伴鼓励、指导等;(6)有小组在完成不了任务后相互指责,表现出不友好的情绪;(7)在拉大距离增加难度后,出现大部分小组都完成不了任务的状况。
3.教师的行为表现
(1)有教师讲完练习方法后就组织学生练习;(2)有教师会在讲完练习方法后强调共同的任务即两个学生都接住对方的球才算成功;(3)有教师会在强调共同的任务后宣布完成任务的奖励;(4)教师在巡回指导或点评时往往会指导技术动作的方法,但很少会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如提醒他们相互沟通、指导、鼓励,以完成共同接住球的任务;(5)教师往往会邀请技术动作好且能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示范,但很少邀请没有完成任务的小组。即使邀请没完成任务的小组示范,也主要是指出他们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很少会评价他们良好的合作。
二、案例分析
1.小组合作的分组类型分析
(1)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是指把具有同等运动能力、智力和性格特征等条件的学生分在一组的分组方式,体育课中的同质分组往往是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能。根据笔者观察,体育课堂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同质分组,如男男组、女女组,高高组、矮矮組等。上述案例中,有能力很强的同质小组,他们不用合作就能完成任务,但此练习没有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拍球技能和培养合作意识及能力。同样也有能力较差的同质小组,他们有的努力练习且有相互的合作过程,但还是不能完成任务,甚至有的直接放弃任务,以玩代替了完成任务。
(2)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在体育课堂中采用异质分组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也要考虑更多的组织形式以快速完成分组。但异质分组相比同质分组,更能促进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共同提高,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有研究指出,能力互补型儿童比非互补型儿童能更有效地通过彼此配合完成任务,能力较弱的儿童与能力较强的儿童合作会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
在上述案例中,异质分组如果两个人没有很好的合作,那就很难完成两人共同接住对方球的任务。因此在练习中学生有更多的相互交流,如协商跑动的方向、统一起跑的口令,也有相互的指导,如拍球的动作、拍球的方向等,这样的练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提高合作的策略。能力差的学生由于最后的拍球弹起球的高度低且方向不垂直等因素,给同组能力强的学生增加了难度,但却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快速反应和快速移动能力,而能力强的学生弹起球的高度高且垂直,有助于能力差的学生去接住球,在这过程中学生共同合作共同提高,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感。但在异质分组中,也出现了能力强的学生指责能力差的学生的情况,这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关,教师需注意且及时引导。
(3)随机分组
随机分组顾名思义就是任意进行分组,体育课堂中随机分组往往是在四列横队的基础上进行随机分组,借班上公开课由于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往往采用的是随机分组。上述案例采用的也是随机分组,既有能力好与差的同质组,也有异质组。
综上所述,分组的类型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练习时应合理选择小组类型。异质型小组从榜样作用的发挥、同伴互教的落实、伙伴关系的改善等方面能显著相互促进学生技能和合作能力的提高。随机分组时,教师应善于观察不同小组的特点,通过任务的变化、及时的引导等策略以提高不同类型小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策略。
2.小组合作的共同目标分析
小组合作是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的协调活动,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目标一致性和协调活动,以便获取共同的奖赏和共同利益。在安排这样一个两人原地拍球互接对方球的练习时,有的教师没有要求两人共同的目标即两人都接住球才算成功,导致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两者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没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有的教师明确了两人都要接住球这个共同目标且引入组间竞争,这个竞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比数量:即比一比练习结束后哪个小组成功的次数多;二是比质量:即比一比练习结束后哪个小组成功时两人的间距最大。在组内合作的同时引入组间竞争,能进一步促进小组的合作,同时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在这个练习中,笔者认为“比质量”更加合适,因为是随机分组,单纯的相同距离下“比数量”不能很好地体现小组的差异性,而“比质量”小组能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力强的小组能增加距离,能力弱的小组可以先减小距离,然后慢慢增大。
达成共同目标的难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合作。这个案例中,在第二次练习时,教师给学生增加了两者的距离以增加练习的难度,从学生的练习表现看,大部分学生都没能接住对方的球,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安排的距离过大以致学生很难完成任务,任务难度过大也导致学生练习时相互交流、沟通、指导等合作表现随之减少。
3.小组合作的奖励分析
获得共同的奖赏和共同利益是小组合作的主要动机之一,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非常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和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合作好的小组有机会进行展示、获得“运动星”、有机会当小老师、有机会当体育委员,等等;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如课中获得喝水的机会、有机会到教师办公室吹空调、获得小奖品,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奖励方式,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练习形式,教师就必须在练习开始前讲解奖励事项,以便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更好地开展合作练习。在这个案例中,有的教师开始练习前没有讲解奖励办法,在练习结束后也没有进行评价奖励,只是笼统地点评道:“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合作练习得非常好,你們真棒!”也有的教师在练习开始前没讲奖励办法,而在练习结束后有具体的奖励办法,如:“合作成功次数超过10次的小组同学请举手,到老师这里来领取‘运动星。”
4.小组合作的评价、引导分析
体育课堂要让学生获得足够的锻炼时间,每个小组合作练习不会留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讨论、交流,再加上小学生对合作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在讲解示范、巡回指导、点评时加以引导,提高学生在练习时的合作水平。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巡回指导、点评时主要是在强调拍球的技术动作,而对学生合作的策略没有加以指导,如有小组不能完成任务的原因主要是两人配合得不好,在学生出现这种状况时,教师没有给出如“起跑一起喊口令”“跑的方向错开”等提高两人配合的方法指导。也有小组中两人能力差距较大,教师在巡回指导时主要指导差的学生拍球技术动作,而没有让能力好的学生去指导能力差的学生,没有引导他们主动去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教师在评价时往往邀请能力好的小组进行展示,点评主要强调技术动作,而较少对他们良好的合作策略加以评价,或者教师很少关注到没有完成任务但具有相互交流、沟通、相互指导等良好合作行为的小组,没有对他们的合作行为予以表扬和肯定。因为只有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合作方法的指导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运用
1.小组合作不能只有“形”而没有“核”
小学阶段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体育教学中应多设计小组合作练习的内容,但不应仅仅是用小组的练习形式去增加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技术动作水平,而是应该紧抓合作的“核心”,在练习中去帮助学生提升对合作的认知水平,培养合作的意识,指导学生针对具体情境的合作策略,使学生想合作、会合作。
2.小组合作也要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运动能力、动作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认知、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合作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练习时应考虑学生的合作水平差异,如对相互指责等不良的合作行为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对合作练习时没有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和指导等合作策略的小组要及时给予合作策略的方法指导,对不积极参加合作的个人和小组应及时通过目标奖励、营造压力情境等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合作,对积极参加合作但仍不能完成任务的小组应及时降低任务目标促使他们获得合作成功的体验,对具有很强运动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小组,应提高他们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