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琦 张海
【摘 要】 融媒体环境下,现场意识呈现由“第一现场”向“我在现场”,“描述现场”向“呈现现场”,“观看现场”向“感受现场”的转变趋势。这种情况下,现场意识对提高新闻的真实感、客观性和时效性,对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都十分重要。对此,文章提出了从转变现场观念、更新报道理念、强化融合意识和提升自身能力四个角度提升现场意识。
【关 键 词】融合环境;媒体融合;现场意识
【作者单位】王彦琦,东北师范大学;张海,东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终身学习视角下面向成人学习者的社区媒介学习环境设计研究”(GBB1318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3.020
媒介技术频繁革新,已经促使新闻业進入融合媒体时代,融媒环境成为当前新闻报道必须考虑的前提。在融媒环境下,新闻现场愈发显得重要,它能“呈现新闻学中关于报道的大部分描述,重要性、及时性、真实性、贴近性、参与性……无限逼近现场和真实,是用户对新闻的越来越‘苛刻的需求”[1]。因此,记者的现场意识在新闻报道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要深刻认识现场意识的意义,提升把握现场、报道现场的能力,在供给侧思维下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融媒体的概念和主要模式
融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电视、报纸、广播和手机等各种媒体形式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进而组建成一种新的媒体形态[1]。融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人员、技术等资源的融合优势,因此,成为一种流行的媒体形态。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融媒体主要呈现行业性、区域性和品牌性三种发展模式[2]。
1.行业性发展模式
此种模式以行业资源整合为基础,立足某个行业建立多层次的媒体资源库,以实现资源的使用和推广。此种融媒体模式主要服务于特定行业或者特定领域,通过行业资源的整合实现媒体效率最大化。
2.区域性发展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针对区域性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推动区域媒体的改革和发展,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有效融合。例如,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就是区域性融媒体的一个典型,其将全省数百家媒体进行整合,形成渠道丰富的融媒体布局。
3.品牌性发展模式
此种模式是指具有品牌优势的集团将内部机构进行整合并形成融媒体平台。例如,《人民日报》政务融媒体将原有的报纸媒体进行数字化,形成期刊、图书馆、知识库和视听产品库四类数字平台。
二、融媒环境下现场意识的新变化
现场一直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概念。报刊、广播和电视媒体环境下的现场,是媒体、记者的现场。融媒环境下,传统的现场概念已经发生了新变化,更多的是用户的现场。
1.“我在现场”取代“第一现场”
融媒体环境下的现场首先是用户现场。因此,媒体和记者的现场意识是一种“我在现场”的理念,而非传统媒体时代的“第一现场”。相比之下,“我在现场”更加凸显了现场的真实、及时,能够满足用户参与现场的需求。同时,新技术、新平台也为“我在现场”提供一个全新的移动采编解决方案,使得现场新闻省却了中间环节。
凭借融媒体平台、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用户登录平台后,只要将其所看到的事件拍摄下来上传,就可以轻松发布。这种现场是来自用户的现场,是“我”的现场,对用户而言,更加亲切,更具有可信度,也能弥补很多记者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不足,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
2.“呈现现场”取代“描述现场”
融媒环境给现场意识带来的第二个变化是,传统的记者“描述现场”已经变为“呈现现场”。在描述现场时期,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其现场均是经过编辑、记者选择加工后的现场。而融媒环境下,新闻现场更多是原生现场,即记者通过设备把新闻发生的现场传递给用户,未经过选择加工,更能还原现场的本来面貌。
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现场新闻”栏目,就是适应融媒环境的创新产物。“现场新闻”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即拍即传,记者不再需要电脑、摄像机等各种设备,只要一个手机就能完成发稿。而新闻记者发稿,也不需要排版、剪辑等烦琐的过程,只要按下“发送”,就可以将现场所见所闻传递给受众。这种现场保证了现场新闻的真实性,也突破了编辑的时空限制,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据统计,在“现场新闻”推出后不久,关于“马航事件”的报道累计访问量超过1200万人次。
3.“感受现场”取代“观看现场”
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只能从报纸报道中去理解、体会现场,或者从电视报道中去观看。这种现场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这种现场不是真正的现场,而是经过剪辑加工的现场,具有媒体报道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受众观看现场时只是作为旁观者存在,难以投入个人感情沉浸其中,因此,其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也是有限的。
融媒环境下,随着一大批融媒体平台、渠道以及融合报道形态、方式的出现,新闻报道突破了传统的单一阅读、观看模式。新华社在其客户端“现场新闻”栏目中,使用了VR技术,用户通过VR可以沉浸于现场,融入现场,并由此获得对现场的亲身感受,产生共鸣和对新闻的认同感。相比阅读与观看模式,这种现场是去中心化的,能够产生更好的体验效果。
三、融媒环境下现场意识的意义
融媒环境改变了现场新闻的内涵,增强了现场意识的重要性。正因如此,现场意识成为新闻记者一个基本的素养。现场意识对新闻报道的现场真实、客观性和及时性,用户参与、用户体验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1.提高新闻现场的真实感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新闻的接收者来说,新闻越真实就越有吸引力,媒体也就因此越有公信力。一直以来,各类媒体也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两种表现:一是报道的真实性,这是媒体和记者的职责;二是受众对新闻是否真实的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共鸣。这种真实感在传统媒体时代表现方式是有限的,只有简单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几种形式,且受众的感受也有局限性。
现场意识对提高新闻现场的真实感有着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新技术与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使现场意识重新受到重视,而这些新技术和媒体融合本身为可感知的新闻现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渠道支撑;其次,记者的现场意识有助于其在报道过程中,尽量采用能够呈现现场的报道手段,使报道更加符合媒体环境和受众需要;再次,对用户而言,现场意识可以提升其参与新闻报道、评论和互动的能力,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
2.提高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客观报道是新闻的基础要求,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障。在新闻采编中,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只能说是相对客观。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本着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原则,尽量还原新闻的本质,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新闻进行报道。新闻的客观性要求采编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事实。时效性则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才有价值。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是通过多渠道进行传播的,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新闻采编人员也应当注重新闻时效性的提升。
现场意识对提高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具有积极影响。融媒环境下,新闻是通过多渠道进行传播的,现场意识是记者提高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现场意识的增强有利于记者对新闻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另外,现场意识有利于记者对新闻价值性的认知,保证记者以最短的时间将新闻进行上传和报道,从而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记者只有及时将新闻上传到融媒体平台,才能使用户及时了解新闻事实,并进行相关的评论,从而体现新闻的价值。
3.提高用户的现场参与感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互动、参与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融合媒体平台上,无论是报道的内容,还是内容的传播,都越来越离不开用户的参与。在一些简短的消息中,用户的评论甚至已经成为人们观看新闻的重点,其带来的信息量、观点和争鸣的价值有时超过了消息本身。作为融媒环境下报道创新的一种方式,现场新闻与现场意识在提高用户现场参与感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一方面,记者有了强烈的现场意识,就可以将其转化到现场新闻报道中,从而提升现场新闻的报道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逼真的现场报道。这能激发用户的评论、转发和互动,特别是对一些争论性的话题类报道,用户通过评论仿佛参与到争论的阵营之中。另一方面,融媒体可以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和音乐等多种表现元素,提升新闻现场的质量,增强用户的现场参与感。
4.增强用户的现场体验感
互联网环境下,用户意识正在逐渐取代受众意识。与受众意识相比,用户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用户体验,新闻要从用户角度、用户思维去报道。在现场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要通过各种融合报道手段,全力反映、呈现、还原和再现现场,并想办法提升用户的阅读、观看体验,甚至满足其体验现场的需要。新闻记者牢固树立现场意识并在现场意识指导下去从事融合新闻报道,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用户的现场体验感。
虚拟现实技术(VR)的出现,正是现场意识指导下新技术被应用于新闻报道的高度体现。VR一开始并非用于新闻报道领域,但由于其表现形式非常符合新闻报道中的现场要求,从而进入了媒体视角,而一旦被引入媒体和新闻报道领域,就为现场新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使用户沉浸于现场的方式,大大提升了用户的现场体验感。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法制晚报》与腾讯视频VR、虫洞VR就联手进行了VR直播。直播所采用的VR技术给予了读者实时体验两会现场的沉浸感,吸引了众多用户参与。
四、融媒环境下现场意识的培养路径
鉴于现场意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媒体开始重视现场新闻报道,并着手培养记者的现实意识。笔者认为,培养记者的现场意识要从转变现场观念、更新报道理念、强化媒体融合意识和提升自身能力四个方面入手。
1.转变现场观念,善于从用户思维角度思考
正如前述所言,融媒環境下,现场的内涵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媒体与记者必须转变传统的现场观念,其前提是认识到现场新闻新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当前,现场新闻不再仅仅是记者报道的现场,而是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沉浸的现场。同时,现场的表现形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形式,而是有了以VR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支撑的全新现场表现形式。
在融媒环境中,新闻报道要善于站在用户的立场去思考,树立用户思维。这里所说的用户思维包括多方面内容: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需求、兴趣爱好;二是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养成的新阅读思维;三是用户使用新兴媒体的习惯与偏好等。只有深刻把握用户的新需求,新闻记者才能更好地站在用户立场去理解现场,报道现场。
2.更新报道理念,善于以互联网思维思考
报道理念决定着记者的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系列内容。在融媒环境下,由于新闻传播的平台、渠道、方式和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场新闻的内涵、形式也发生了改变,记者在报道现场新闻,提供新闻现场时,要转变报道理念。其中一个重要方式是,记者要善于从互联网思维去思考融媒环境下的现场,用服务思维去统筹现场新闻报道。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媒体思维的最大不同在于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媒体要有服务思维。“服务思维意味着传播理念的改变,不再是传统的我播你看,而是构建一种新型的主体因子关系,特别是推动主流社群发展”,“受众是最好的话题制造者和传播媒介”[3]。比如,当面对一起新闻事件时,记者想到的不是我想选择哪些场景,而是用户需要得到哪些场景。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用户,了解用户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
3.强化融合意识,善于融合多种报道手段
融媒体时代,融合报道、融合新闻和融合平台等已经逐渐成为新闻界的常态。在这种发展趋势之下,记者要强化融合意识,把融合的理念琢磨透,在日常的报道中充分运用融合手段,特别是在现场新闻报道中,只有融合才能使得新型的现场体现其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媒体发展大局。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实践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媒介、各种表现形式,融合多种报道手段。比如,2018年2月,新华社服务全国媒体的“现场云”新闻在线生产系统发布3.0版,采编人员即采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这种在线生产和行进式报道有效提升了报道时效性,带来一个受众和现场同步的全息化时代。
4.提升自身能力,善于综合运用自身能力
首先,记者应当提升对新闻的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之一,需要新闻记者在短时间内根据新闻的事实进行判断,评估新闻的价值,从而进行及时报道。判断能力的提升是增强现场意识的重要途径。其次,记者应增强采访沟通能力。融媒体环境下,记者的采访沟通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记者在新闻现场需要准确把控采访节奏,既要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有效互动,又要关注用户的体验,进而促进现场意识的增强。最后,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评述能力。评述能力主要是指记者在现场的点评要鞭辟入里。现场意识要求新闻记者客观真实地反映新闻真相,而适度的点评则是让融媒体用户充分了解新闻事实的有效手段。当然,记者的述评要把握好度,既要客观公正,又要入木三分。因此,评述能力的提升也是增强记者现场意识的有效方式。
融媒體环境下,现场意识逐渐向“我在现场”“呈现现场”和“感受现场”转变。现场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新闻的真实感、客观性和时效性,而且能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因此,现场意识在融媒体环境下依然具有重要作用。培养现场意识具有多种途径,包括转变现场观念,善于站在用户角度思考;更新报道理念,善于从互联网思维角度思考;强化融合意识,善于融合多种报道手段;提升自身能力,善于综合运用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倩. 《光明日报》“融媒体”探索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16.
[2]尚策. 融媒体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分析[J]. 出版广角,2015(14):26-29.
[3]石长顺,梁媛媛. 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构[J]. 编辑之友,2015(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