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与重塑:2018年我国智能媒体发展观察

2019-04-01 05:47李彪刘泽溪
出版广角 2019年3期
关键词:智能用户

李彪 刘泽溪

摘 要】 2018年成为智能媒体大放光芒的一年。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媒介”已经连接各行各业,带来不同程度的颠覆性变革。智媒技术的介入,恰好为传媒产品的迭代提供了技术条件,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算法分发等为代表的媒体技术,不仅主导了大众生產、生活、娱乐等媒介消费的场景建构,还重构了传媒产业链的内部主体,加速了传媒业的跨界融合。

【关  键  词】媒体融合;智能媒体;技术逻辑;智能技术

【作者单位】李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泽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3.006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还渗透人们的生活,改变传播的舆论生态,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2018年,新媒体继续在整合变革中前行,在政府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务新媒体不断加强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大众领域,微博和微信还是主要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除了微信公号主战场,网络直播与短视频继续深入发展,呈现全民发展态势,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大众类短视频社交平台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网络监管下,直播行业加速整合,不断回归理性。同时,知识付费产品蓬勃发展,基于用户越来越细分的需求,知识付费产品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成为新媒体变现的重要方式,音频类知识产品尤其受用户青睐。VR、人工智能赋能新媒体,两者融合态势加速,催生了新的内容形式和发展模式。围绕新媒体的流量竞争愈发激烈,优质内容成为新媒体转型升级的一个核心要素。2018年,我国新媒体趋向多元化、垂直化和精准化,不仅在快速发展中找到更加生态的发展模式,也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

一、传媒行业新生态:泛媒介主导的发展趋势

1.场景的升级与转移:线上与线下融合

由智能媒体主导,以物联网为基础、智能化为倾向的移动传播体系,催生了多元媒体消费场景。2018年,我国互联网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线上线下产业相结合,在农业种植、企业管理、交通物流等方面都有应用。

近年来,阿里云ET大脑在城市管理、农业生产等领域大显身手。2018年1月,阿里云与马来西亚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规划城市交通治理,布局规划城市建设。2018年6月7日,阿里云ET“农业大脑”正式上线,将大数据、AR监测等智能技术嵌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线上管理、线下生产”运营系统。陕西海升苹果园、国强甜瓜圃已经实现了数字种植,根据监测数据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施肥、洒药、灌溉等生产活动。在四川特驱猪场,人工智能摄影头对全部牲畜实现了精准定位,工作人员可以轻松识别每一头猪。物联网市场规模的扩张为智能媒体提供了发展空间,数字化的生产管理将现实中的人与物、物与物联系在一起。

2.感官的扩张:体外媒介延伸个人感知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7年以后中国移动通信终端产业开始向智能硬件和传感器倾斜。随着技术的成熟,传感器所能感知信息的符号形式日益多元、精准,其应用领域也日渐丰富。

2018年,VR技术成为具有原生性意义的变革因素,越来越多社会活动和个人事务需要在线上展开,网络的社会性连接数量、质量是决定线下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搬到线上的关键[1] 。VR通过场景分享和角色控制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链接,将生命形式在多重虚拟空间中任意扩张,成为新的生命形态。

借助VR/AR等技术以及可穿戴设备等传感器终端,人类的感知系统在全息世界中由视觉、听觉延伸至触觉、嗅觉和味觉,由可视向可感发展,获得全方位的人体感知。2018年6月,Rokid发售VR眼镜骁龙,该产品装备光学防抖摄像头,具备远距离视觉识别、二维码扫描等功能[2] 。2018年9月,初创公司CTRL-Labs推出神经接口产品,其传感器能检测到手臂肌肉电活动,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建构用户大脑意图模型。该项技术更新了生命体与机器的信息交互方式,能直观了解用户在特定程序中的想法。

保罗·莱文森提出:“一切媒介的进化趋势都是复制真实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些媒介和真实的传播环境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3] 。随着技术的发展,VR眼镜、运动手环等穿戴式产品逐渐进入大众生活,并参与到用户生产、生活、娱乐等多元场景中。如果说穿戴设备增强了人类感官功能,那么,纳米机器人、内植芯片等植入式智能设备将“改造人类”。可以预见,当生物信息与电子信息实现无缝链接,生物与机械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

3.用户的个性与偏向:智能技术对传媒产业的渗透

在数据主义语境下,媒体的商业逻辑转为对用户个体的价值变现。数据的有效利用不仅缩短了商业活动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活动效率,而且避免了传播资源的浪费,实现准确测量。在信息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迅速掌控用户注意力成为媒体竞争焦点。传统内容生产呈单向度传输,生产者需要提前完成市场调研,根据受众偏好进行内容创作。而智能媒体语境下,内容分发平台形态和传受主体的互动形式发生重构,信息分发呈现社交化和个性化两种倾向。

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智能分发型终端强势崛起,一个由新闻业、公共新闻业和公共传播业共同组成的传播业态逐渐明晰[4] 。资讯订制类平台媒体通过建立数据中心来收集整合海量新闻资讯,根据用户的前端使用偏好对用户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高度差异化的信息资讯,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上半年中国APP排行榜》,在全部综合资讯类媒体中,今日头条以2.4亿月活人数高居第二,仅次于腾讯新闻。算法技术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打破了千人一面的界面设计,实现了千人千面的私人订制,以此增强用户使用黏性,维持自身影响力。

此外,国内部分媒体开始尝试有针对性的聊天机器人,即模仿社交媒体的通讯界面,以在线对话的形式进行指令收发和资讯反馈。如新华社APP的聊天机器人“快笔小新”,可以根据用户提问或聊天关键字符推荐相关新闻资讯。2018年两会期间,新华社APP推出了趣味产品《谁是最懂你的人大代表》,“媒体大脑”依靠智能算法对3000位人大代表的职业、提案、政治观点进行整理、归纳,用户可以上传个人美照,系统会根据用户面部信息匹配最能代表用户发言的人大代表。

二、场景、时空和逻辑:智能媒体时代的话语转向

1.行业生态的时空形变:从时空分离到时空一体

除了信息内容和感知方法发生改变,智能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光速传输的电磁波压缩了时空感知,令大众的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发生重叠,形成多维的、交叉的、并置的虚拟场景。早在2017年,央视新春晚就实现了VR直播模式,利用VR辅助设备营造360度全景视角,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受众从新闻事件的旁观者直接转化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从被动体验转变成沉浸式主动体验[5] 。

近年来,VR 技术被运用到重大舆情事件传播中。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新闻报道上,VR直播崭露头角,欧洲体育台、NBC、NHK等国际主流媒体都采用VR技术直播比赛全程。360度视频采集系统高度还原赛场,图形工作站在采集视频的同时对视频进行拼接处理,将直播数据内容推送到叠境VR云平台进行云转码,通过5G网络加速分发至各终端。VR 创造的拟态环境打破了叙事者与用户的“第四堵墙”,满足了受众“在现场”的需求,有如亲临现场感知事件全过程。

2.用户体验的场景重塑:从“虚实分明”到“虚实交融”

作为一种强化空间认知的技术形态, AR技术实现了虚拟影像与现实场景的融合:一方面,对真实环境的模拟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另一方面,虚拟影像又为生产者留出创造发挥的空间,刺激用户多重感官联动感知信息形态。AR/VR新闻最大限度激发了用户的主观参与,从受众视角改变了内容生产的固有思维。2018年上线的新华社5.0客户端已经实现AR呈现的技术支持,用户通过扫描物体就能在移动终端的二维屏幕上进行交互性操作。VR/AR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场景立体呈现,还可以将人们异地的交往转变成网上即时在线,将“身体缺席”转化为“注意力在场”。如2018年4月,新华社APP推出的AR新闻《习近平的最大爱好》,为受众营造了两种场景,用户可以根据提示按钮自主选择体验场景。

3.媒介进化的逻辑演变:从内容为王到数据至上

2018年,中國大数据产业规模已经突破2万亿元,被称为大数据行业从快速发展向提升质量转型的一年。在宏观层面,大数据催生了新型生产主体,颠覆了传媒业的生产模式;在微观层面,大数据更是颠覆了生产传播流程。

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6] 。传统媒体内容生产过程,通常伴随着生产者的主观感性认知,无法用精准量化的方法进行印证。而大数据为内容生产提供了客观理性的视角,避免了个体主观偏好或感性推论导致的误差,尤其是在现象归纳、趋势预测等领域,大数据能更加清晰地揭示内在逻辑联系。大数据不仅揭示了数据的内部逻辑,也让逻辑联系的数据可视化呈现成为常态,基于“时间线”“折线图”等信息可视化方式呈现的传媒产品,能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复杂数据背后的重要内容。作为公共利益具体化的支撑材料,数据可以成为观点的依据,也能成为观点本身。如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快钱easy money》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整理了上千个文件包,根据严密计算得出“证券犯罪再犯率”的精确数据,挖掘出加拿大证券犯罪的潜在利润与司法惩戒之间不成正比的事实。

除了内容生产环节,大数据技术将传媒生产流程中“信息服务”“用户侧写”和“注意力售卖”三个环节合而为一,大大提升了传播的精准性。通过追踪用户在虚拟空间留下的数据足迹,企业可以细化用户管理,依托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用户的精确侧写。

三、技术、内容、渠道和界面:未来媒介的发展路径

1.分工协作:角色职能分工细化

智媒技术的运用提升了元信息的搜集速度,大数据将奔波劳累转变为数据处理与分析,一次采集可以多次生成。人工智能的崛起并非要取代新闻人的岗位,而是让新闻从业者从繁杂的基础操作中解脱出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从而解放更多的创造力,将精力集中于更深层级的思考和对情感诉求的挖掘,从而提升内容的创作[7] 。

随着媒介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满足用户时空交叉需求的垂直化信息服务将是新闻业发展的重要进阶[2]。随着传媒业固有边界的消融,基于代码存在的媒介产品得以融汇创新,诞生出多元形态的媒介产品。智能媒体的角色分工,不再基于幕后的技术支撑,而是以实体形态走向内容生产一线,并嵌入传媒产业链的多个环节。

2018年6月,新华智云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MAGIC上线投产。MAGIC采取“全量数据+人机协同”工作模式,将海量数据和实时素材拆解为颗粒存储于云端,根据事件实时生生新闻内容,再由人工完成最终的筛选和校对工作。由于MAGIC系统具备“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的闭环反馈功能,其生产效率随着数据的累加不断提升。俄罗斯世界杯期间,MAGIC平台一共生产超过两万条中文短视频,占同时段世界主流视频网站产量的69%。

从“快笔小新”到媒体大脑再到MAGIC生产平台,智能媒体技术主导的智能产品已经由技术从属向核心内容生产推进,并凭借全新的形态牵引出全新的互动体验模式。传媒的时空边界得到无限拓展,并逐步与用户现实生活场景融为一体,缔造出全新生产传播模式。

2.形态升级:可视化和交互式体验成为新潮

智能技术令媒介形态获得进一步解放,可视化和交互式体验成为智媒时代最直观的呈现形式,简洁明了的可视化效果图、趣味性强的互动体验呈现成为用户新宠。不同于传统文字叙事,智媒主导的媒介产品通过视频、图表、游戏等视觉符号进行叙事。传媒业的发展从来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VR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令还原现场、复原新闻事件更近一步。作为“热媒介”的可视化信息更易形成强链接存储于记忆之海,受众穿戴智能头显设备或手握一台智能手机便能沉浸式体验新闻现场。

以VR新闻为代表的智能媒体产品,打破了信息的平面传播模式,为用户带来“第一人称”视角的主观体验和高度交互性的感官冲击。VR感官设备不仅可以高度还原新闻现场,还能将虚拟场景与现实世界向叠加,实现多维叙事。2018年两会期间,新华社推出的《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大看点进行提炼编辑,以“无人机+VR”缔造出兼具体验性和创新性的产品形态。两分半时长的动态画面集合了来自全国采集的精致航拍画面,视频中数据内容与背景主题高度契合,配合总理原声叙述,用事实展现国家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和改革举措。

常规性可视化作品虽然能带来直观体验,但交互性相对较弱。2018年部分媒体尝试游戏互动,以游戏特有的竞争感和参与感吸引用户。从互动参与视角来看,游戏界面的视觉吸引力和互动过程能强化用户对新闻内容的认知,进而加深用户对内容的认同。腾讯公益推送的慈善项目《照亮留守儿童那盏灯》,除了用文字、图片符号表现留守儿童上学路上的艰难与危险,还推出“灯山行动”微信游戏。在游戏中,用户需扮演留守儿童并尽力避开河流断崖、毒蛇猛兽,才能安全归家。黯淡的游戏界面、潜伏的毒蛇猛兽、险峻的陡崖密林再现了学路之难。用户在复杂的操作中感受留守儿童的处境,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信息灌输的目的。

3.技术领航:智能技术的强势介入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强势介入多元领域,嵌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多重场景。目前,智能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生产领域。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生产呈现单向线性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新闻从业者亲自操作把关,但是智能技术的强势介入,使得内容生产变为多向交互。智能媒体时代,智能技术已逐步进入新闻采集、内容生产、内容分发等环节的生产中,大数据抓取、地理定位、体感技术等全新科技使新闻采集范围无限扩大。当前,数据抓取已经习惯于在社交媒体平台挖掘网民情感信息和舆論走向,发现潜在新闻价值进行内容创作。《华盛顿邮报》曾在美国大选前期推出聊天机器人FeelsBot,该机器人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抓取并搜集用户情感偏向信息,以此为素材生产大量数据新闻作品。

作为获取视频素材的重要传感器,无人机航拍成为传媒新宠。2018年,“无人机+新闻”成为电视新闻报道或新闻素材搜集的固定标配。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多家媒体采用无人机实时直播开幕盛况,无人机采集的影像,也成为可视化新闻产品的重要素材来源。不同于数据重在抓取,写作机器人的稿件通常是基于数据新闻流程自动生成,旨在从基础采编环节提升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偏重于自动化内容生成,追求稿件生成速度。谷歌投资新闻协会通讯社开发的AI协助写作系统,在2018年向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媒体提供了3万条本地新闻。国内主流媒体也积极投入写作机器人的研发中。经过升级调整,新华社“快笔小新”已经具备成熟写作能力,如输入一组股票代码,3秒之内“快笔小新”就能根据该股的股价涨幅、公司运营等信息完成财经分析报道,并配备直观数据图表[9]。

4.渠道融合:多层次跨界融合彰显新活力

2018年,传媒行业和科技公司的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经营模式也更加多元,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全新的媒体运营模式。从传媒业内部结构转型来看,媒介融合路径从单一产品融合向媒体基因彻底再造转向[10],专业性媒体与技术性平台之间的跨界融合已成为主要趋势。

2018年1月,安徽日报和凡闻科技联合构建了新闻大数据中心;2018年3月,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石景山区、大兴区相继成立融媒体中心,其所属各类媒体平台也进行了机构、流程、体制、人员等方面的调整融合,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产”的全新生产流程和模式。

2015年,证券时报社推出原创新媒体“数据宝”,实现了智能媒体与财经新闻生产的跨界融合。根据企鹅号财经影响力排行榜的数据,“数据宝”的用户活跃度、行业影响力连续两年全国第一。虽然2018年中国股市持续低迷,财经类媒体的用户数量和阅读量遭遇双重滑坡,但“数据宝”凭借“工具箱”和“股市早参”两款产品维持用户数量和阅读量的稳定增长。

此外,技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不断创造出全新的传媒产品,2018年GPS、传感器技术普遍运用于传媒领域,传媒产品的形态由静态、单一线性、描述性的叙事方式拓展至动态、多维立体、故事性、交互游戏的复合式叙事方式。如《生活在难民营》基于GPS卫星定位数据,从时空上重建了新闻图景。摄影师携带GPS设备,通过卫星图像识别定时定点传播拍摄难民影像,直接立体呈现事物的时空面貌。

5.虚实交融:“平台+场景”主导新型商业模式

得益于VR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二维屏幕构建 虚像自主选择关注点,虚拟立体图像与场景无缝连接,打破了原有的屏幕界限,使商业活动中的体验感知环节获得空间释放,信息传播形态、方式、理念得到进一步革新,为商业活动开辟出“平台+场景”新型商业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VR技术,令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体验产品与场景的搭配效果。2018年,家居互联网平台谷居上线VR家装设计功能,该功能基于微软HoloLens混合现实与Azure云平台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摄像头和屏幕,360度观看产品的室内摆放效果。

此外,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结合还拓宽了应用生产场景。华为EI企业智能产品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各个场景,如在生产装箱环节使用AI技术,集装箱利用率提升了6%,节约了上千万成本。

四、结语

整体来看,智能媒体在2018年步入上升期,不论是产品形态还是技术革新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未来,用户的个性价值将成为宝贵的虚拟资源,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将全面嵌入用户感知系统,虚拟与现实、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将构建一个更加变化莫测的多维空间。在“智媒崛起、万物皆媒”的语境下,媒体研发的想象空间还会不断拓展,可以预见,媒介将逐渐嵌入个体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场景中,承担更个人化和生活化的场景服务,驱动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升级革新。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 VR:具有巨大发展价值空间的未来媒体[J]. 新闻与写作,2018(7): 52-54.

[2] 朝晖. Rokid发布全球首款超轻便独立AR一体眼镜:骁龙835/近视用户可戴[EB/OL]. (2018-06-26)[2018-07-10]. http://news. mydrivers. com/1/582/582240. htm.

[3] [美]保罗·莱文森. 莱文森精粹[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张志安. 新闻生态系统:当下与未来[J]. 新闻战线,2016(7):44-46.

[5] 徐翔,王丽,翁瑾. AR/VR 技术与信息传播模式重构[J]. 出版广角,2018(19):65-67.

[6] 张超,丁园园. 新闻业的沉浸偏向:VR 新闻生产的变革、问题与思路[J]. 中国出版,2016(17): 38-41.

[7] [法]保尔·拉法格,[德]威廉·李卜克内西. 忆马克思恩格斯[M]. 杨启潾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 匡文波. 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的变革之道[J]. 出版广角,2018(1):6-8.

[9] 王斌,程思琪. 反推式变革:数字环境中的新闻消费特点和转型路径[J]. 编辑之友,2018(12):65-74.

[10] 李彪,王永祺. 2017 年媒介融合趋势:从单向度融合到多层次融合[J]. 出版广角,2018(3):20-23.

猜你喜欢
智能用户
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