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继盛
【内容摘要】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要同步进行,也就是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方式 转变
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要同步进行,也就是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 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型和知识型的人才,而更注重创新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其突出表现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老师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探究的求知方法,练就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只是几种简单的学习方式的交流与融合,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否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不能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心中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伟大胸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理念。传授知识的确是教师的基本任务,然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常言道,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缺乏兴趣是导致“学困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一个人学识渊博的人如果不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是一个书呆子,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思维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 有助于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的良好品格
由于中小学生的性格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具有良好的品格格特征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一个具有独立自主良好品格特征的人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恰当而有效的教法和学法培育他们形成优良的品格特征。学法不仅仅指好的学习方法,还包括做人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对中小学生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进行集体教育 ,培养他们的集体自豪感,才能塑造他们良好的品格特征。特别对于具有孤僻、冷漠性格倾向的孩子来说,集体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良好性格。 当今社会,一个班级中独生子女占据主体,他们在过分溺爱和依赖中长大,大部分孩子的性格任性倔强,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这种性格特征是不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教师要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之中,抓好学生日常行为的常规教育,对他们进行专题的性格教育,塑造他们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能力。教师还要注重活动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影响,常言道,
“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活动是性格发展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學校、班级、社会举行的各种有益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有助于他们学生学会团结友爱、互敬互助,培养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的精神,这对学生性格形成和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注:该论文为甘肃省白银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编号BY[2018]G357.】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