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文坛上被誉为“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之称的严歌苓,她的小说反映了中国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的爱恨情仇世俗挣扎,其中《陆犯焉识》最为典型,通过对其的细节品读来分析背后哲学与爱情。
关键词:严歌苓 《陆犯焉识》 细节品读 哲学思考 爱情意义
一.严歌苓的灿烂人生
初读严歌苓,是《小姨多鹤》,第二本是《金陵十三钗》,第三本是《芳华》,第四本是《天浴》,第五本是《扶苏》,最后爱上严歌苓是《陆犯焉识》。
严歌苓,美籍华人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张艾嘉执导影片《少女小渔》原作者,张艺谋新执导影片《金陵十三钗》原作者,《天浴》《梅兰芳》原作者及编剧,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陆犯焉识》荣获中国小说协会评选的2011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榜首,2014年5月8日严歌苓获得“京华奖”荣誉称号。严歌苓谈及她的获奖感受时说:“这个奖是除了电影和小说之外,我获得的唯一的一个政府行为的奖。它给了我一种除了文学艺术肯定之外的肯定。”
在严歌苓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人性”,但她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表现人性的残酷,时代的悲伤,还有人性温暖的光辉。这与她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严歌苓1958年生于上海,父母离异,1970年,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我很喜欢她的一部作品《芳华》,后来被冯小刚搬上了银屏,严歌苓就是其中萧穗子的原型。1979年,严歌苓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她创作的“王葡萄”、“扶桑”、“多鹤”等主人公开创了中国文坛全新的文学形象。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是边缘的,弱势的。可就是边缘弱势的女性却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荒唐的是时代,丑恶的是人性。生而为人,被摧毁,被吞噬,有时是多么轻而易举,但唯有坚若磐石,韧如蒲苇的人才能活下来。高晓松曾经评价她为“翻手苍凉,覆手为繁华”,人生如戏,那么戏也如人生,严歌苓曾说:我经历过无数个人生。而她繁华与苍凉的秘密,就藏在这些人生里。
二.《陆犯焉识》的细节品读与对比
我最爱严歌苓的一部小说是《陆犯焉识》,当时读到“心太软的人快乐是不容易的,别人伤害她或她伤害别人都让她在心里病一场”。仿佛触动了内心的一根弦,我久久回味这句话。
陆焉识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风流倜傥,会多国语言。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以后,他凭借博士的学位在大学做了教授,也开始了他尴尬的家庭生活。五十年代,陆焉识因为出身和他张扬的性格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被判为无期,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的儿子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小女儿才貌俱佳但是变成了大龄剩女,婉喻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陆犯焉识》这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其实看到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忐忑的,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看到哪种结局,第一种是陆焉识和冯婉喻中有一个人没熬过时间流逝,先走一步,让这场伟大的爱情最终以无声的遗憾落幕。第二种是,在陸焉识的常年努力下,冯婉瑜的记忆突然被唤醒,皆大欢喜。但是好像,不管以什么方式收尾,都少了那么一点味道。最终是开放式的结尾,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我突然明白严歌苓的用心:在爱面前,谈悲喜,太肤浅。无论悲喜,皆为爱情。
书中第399页,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哦,路很远的。”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记得张爱玲曾感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比喻来形容陆焉识再好不过了,陆焉识看似是大家族的继承者,却未能主宰自己的爱情命运,看似风流,实则情感被禁锢。后来入狱,多年的不自由,温顺的妻子在牢外多年的守候最终让他品味出爱情的厚重滋味。婉喻不怪陆焉识迟迟不归,不归不是陆焉识的错,是路太远,这种毫无理由的偏袒与呵护恰恰是很爱很爱的体现。当时仔细品味这段话的时候,我脑海中想起了我的奶奶,我的奶奶也是这样的人,她可以说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心地善良,在我心目中,她是贤妻良母的典型,从小到大她总会毫无理由地偏爱我,她会找出很多理由解释我本来就有的过错,我知道,她很爱我。只有爱,才会偏心。
书中第64页,他心目中,人不会白白地好;人必然是为了一个目的去好,好一次就要完成一个任务,或堵住一个漏洞。这不怪梁葫芦,怪世界这么大就是没给过梁葫芦一份纯粹、无贪图的好。于是也让我松了一口气,毕竟不是我造成的这种缺失,我努力过后仍然不能改变结果,那我愿意放手。陆焉识是一个善良的人,这也是他慷慨的原因之一,他无法坐视他人的窘境。陆焉识的慷慨与善良具体表现在从他记事开始,他就为了不让别人为难,常常做别人为难他的事,做别人要他做的人。他做了别人要他做的人,得到“随和大度”“与世无争”的评语。
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笑。这句话一读到我就记在我的笔记本上了,脑海里立马跃出宫二的一抹清笑似述尽了一生。还有这句:二十岁,他应该习惯了人的那种淡淡的无耻,把它当成是正常的人味。
书中第42页,“原来在他这里,恋爱是一回事,和谁去熬完一生是另一回事。与之去熬完一生的女人,必定引起他的无限怜悯。”初读我觉得非常不理解,因为陆焉识觉得恋爱和婚姻不是一回事,他在婚姻之前用了“熬”这个动词。后来当我读过鲁迅的《伤逝》我开始明白一件事,何为爱情?“爱情是日常人伦的琐碎”,真正的恋爱自由是不存在的,涓生和子君受新思潮和新思想的影响,但最终也是以“熬”度过余生,《莎菲女士的日记》告诉我们:人生都是平凡,轰轰烈烈的婚姻背后一定是一地鸡毛,张爱玲告诉我们我们人生就是悲凉,苍凉与无奈是人生最真实的一面。
《陆犯焉识》第33章中有一句话很值得品味:他们的相亲相爱很古典:眉目传情,两心相悦,心里有,口中无。凌叔华曾说:开了是情,合了是梦,便是人生。在这个尊孝悌、敬权贵的时代,爱情通常是被妥协的对象。很多人没有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去歌颂爱情,我认为爱情是平淡生活中的相濡以沫与茶米油盐。
三.《陆犯焉识》背后的哲学思考
从作者严歌苓的角度分析,文学创造一定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在此基础上加工再创造,写任何东西都不能离开实际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接地气”,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栩栩如生,才能引起共鸣。
《陆犯焉识》最终的格局,定格在情感故事和家庭伦理的范畴内,但这不完全是个朴素的爱情故事,它的根基寄生于动乱时代,人们可以从中窥探文革之殇。冯婉喻最终的那句“哦,路很远的。”让很多人为之动容,路那么远,你慢慢走啊!《倾城之恋》里,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牵扯在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真心”,张爱玲倾一座城来成全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陆犯焉识》里严歌苓用整个世界的混乱,来赋予一个女人的等待以价值。绕了一大圈,他终于发现自己那么爱她,终于回到她身边。尽管已经白发苍苍,尽管她已经认不出。
看完《陆犯焉识》,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婉喻是他寡味的开端,却是他完美的归宿。严歌苓的书里,有一种“过尽千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你总会发现你是爱我的”的理想主义。
有多少人能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等另一个人,悲喜皆为爱,路还长,慢慢走。
陆焉识的一生是时代的缩影,文中其他人物都没有逃出历史的迫害,作者在探讨爱情与人生的背后想要告诉我们:现实其实是一地鸡毛,爱情是平淡生活中的长情相守。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陆犯焉识》,2011-10出版 作家出版社
(作者介绍:刘微,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学生;指导老师:缪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