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 周波
〔摘 要〕空间设计课程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解决空间的相关理论问题,关注理论认知和空间表达,对于空间形态的原型、转化和建构的逻辑生成关系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表达;同时,空间生成设计和专业设计课程群之间的关联性认知的作用有待提升。本文试图通过寻求建立创意思维和空间生成之间的生成路径来研究空间设计教学的新模式,以期构建空间设计的多维路径,实现和其他课程的溶解性衔接,从而达到有效提升专业技能之目的。
〔关键词〕创意思维;空间设计;量化;理性
对于空间设计,大多数学习者依赖于“感觉”“意会”等感性认知,缺乏量化、理性的解读。空间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从创意产生到空间形态建构实施的复杂的创造性过程,需要在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等多元对立统一的认知体系之间去寻求平衡支点。之于过程的复杂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学习者往往会“厚此薄彼”甚至是“顾此失彼”。从产生创意到最终建构出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时候学习者感受到理性分析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必要的细节分层和构建手段,无法作出清晰、合理、客观的判断与表达。故而对设计过程表达模糊成为普遍现象,设计过程理性量化变得比较困难。在设计课程学习衔接的环节,设计基础课中关于空间生成部分的学习能够让这一过程梳理得更加清晰明了,可促使学习者养成基本的空间生成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同时对过程的设计进行理性、量化的分析认知,从而使空间设计的生成过程变得可视化、可量化、可优化。基于这一目的,对从创意的原点到空间设计生成的终点这一持续性过程进行分化解读,可便于学习者了解认知规律,掌握空间设计生成的分解步骤。
一、创意为本—渠道多源
1.开放的思维 创意的寻求与获取要求设计师必须具备开放的思维,以便随时观察和挖掘素材,敏锐地获取灵感;要培養主动寻求创意来源的设计习惯,强化空间创意思维训练。适合的创意是优秀设计的基础,一切好的设计离不开创意,环境设计的创意更是如此。每一个观察点都可能是灵感和创意的源泉,设计师形成一种自发的设计思维状态,可以以更积极更主动的思维状态介入设计。
2.多元的渠道 要鼓励设计的创意无限和创意来源多元化。多元的渠道是创意设计的重要助力,一切事件和物象皆可成为创意的来源。创意环节是所有后续空间生成、演变的基础和本源。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创意源进行分类归纳和梳理,整理成创意主题,尤其是可能和目的空间类型相关的设计主题,使其转化为空间形态中的隐形设计元素。
对于创意的选择和归类,采用主题分类的方式可以帮助设计思维以顺向发展的思路去获取设计的灵感和创意,从而形成线性的创意线索与渠道。这类创意点的涌现主要是通过关联性要素联想引发的,对主题明确的空间设计有着很大的帮助,是空间设计元素的原型来源。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提升和演变,最终生成有创意的空间设计。
3.理性的逻辑 可从感性的创意点介入设计主题,再以理性的方式进行空间生成的设计思考,以图示或其他可视的方式去发展相关创意要素。同时,应根据创意和设计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相应的逻辑构架关系,并形成创意点之间的关联性链接。这样可以帮助设计师描绘出一个相对整体的理性创意构架与链接模式,在后续的主题设计行为中获得更多的更为接近设计原型的创意要素和理性空间关系。
二、思维转化—有序控制
1.传统表达的局限性 表达设计变化的创意草图如果仅仅停留在创意层面,那将对我们的空间设计帮助甚少。传统的设计思维的过程表达往往是口头感性描述或者简单的草绘图形加说明性文字,是从感性的角度去描述设计思维过程。但是对创意思维的发展、演变、定型等一系列复杂的、不易于表述的过程缺乏定性定量的研究。而恰恰这一过程对设计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设计过程变量的变化程度比较复杂。因此,将设计思维的变化过程加以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可帮助设计师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设计思维的变化过程。
2.量化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思维的转化是设计行为的关键步骤。很多时候这部分的工作依赖于大脑的思考去完成,并最终通过设计图形或模型来呈现。但大多数设计者往往忽略其过程的表达和描述,即创意的发展过程可视化表达。这一过程将会帮助设计师描述设计创意的来源、发展、变化以及创新的细节。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描述空间建构思维的转化这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创意来源、思维演变、空间生成等等一系列的渐进、演变、交叠等设计的多重语法结构,每一个变化的环节都需要去控制它的变化法则和变化程度。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控制和生成过程。通过量化控制设计带来的优势也显而易见:设计过程的可控将会带来设计结果的可控,更是对过程和结果的调整整体性的可控。同时,可控的优势还在于设计师对设计过程可以随时调整、优化,甚至改变设计语言和设计语法,从而获取最为优异的设计结果。
3.设计过程的理性表达 从设计思维到空间的生成这一过程,有感性的突变也有理性的渐变,通过分析图形或者数理数据的方式把变化的规律加以呈现,是设计理性表达的重要环节。每一个设计创意环节和步骤的演变关系都应当有明晰的表述,每一个变化环节的逻辑性与可见性表达对于精准控制设计过程很有帮助。同时,设计行为可以借助数理控制变化的要素去优化设计过程,特别是借助计算机的语言程序可以尽量精确控制,让和设计活动相关的主体和受众都能够理解设计的过程和设计的逻辑关系。设计过程理性表达更大的意义在于帮助设计过程的表达由模糊性向确定性、由定性到定量迈进一大步。
三、空间生成—量化设计
1.量化表达的方法和策略 空间设计生成变化过程的表达可以是传统的方式,也可以是新兴的表达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运用这些适合于表达的方式去明确表述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变化,同时能够让设计师、学习者都能够明晰地接受空间设计变化过程的量化信息,从而了解空间设计的思想和设计成果的生成过程。所以有效的文字或者数据的表达方式依然是重要的表达方式。很多研究者的论文、专著都在有意识地做与此相关的研究工作,尝试对设计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尽量把设计本身艰深晦涩的过程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也是自己对设计过程的思考、表达和总结的可视化展现。
2.文字 在空间设计环节,图像化的表达非常普遍而有效,但是文字的功能也非常强大,可以用于表达设计变化的相关信息。可以在创意的基础上,用文字记录设计过程变化的方式和程度。例如:叠加-错位,叠加-1/3错位,叠加-1/3错位再旋转30°等等,这样可以明确表达创意思维的空间化过程,同时让设计变化的过程变得更易于描述。
3.图解 可以将设计过程的变化和所有要素的变化以图表方式呈现,形成简单明了的数据列表,详细描述出每个变化单元的变化方式和变化程度。这种方式可以描述相对复杂的空间设计过程的形变规律,并对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进行直观的呈现。
4.数据 可以通过数据将设计推演变化的过程、变化的规律进行记录,实现对设计过程的精细化、精准化控制。对于设计变量的不同要素进行精确计量,可以明确量化控制设计因素的变量。这种方式对于设计的数据化和设计数据统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5.参数 参数化设计是运用参数化图元和参数化修改引擎来进行设计。设计过程可以通过对影响单元的参数修改引发设计结果的联动修改,可以通过对多项设计因素的变量参数修改,得到精确的由数字控制而生成的设计结果。在设计师建立的由参数控制的变量模型体系,有时并非是要用于改变空间设计的每一个影响因素,但是这种参数化控制设计的思想意识以及对空间设计的量化控制意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设计过程控制模式。
6.其他 空间设计创意设计手法存在着由单一向复合化演变的趋势。空间设计过程在从创意设计之初迈向空间形态设计的推进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出现创意的无限和空间实现的局限面临着不断胶着的不明确状态。将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尽可能地用量化的设计语言和设计语法呈现出来,可以对那些原本感性的、不可量化、不可陈述的因素进行理性的、量化的表达,使设计师从创意迈向空间,从空间迈向建造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精细、可控。学习过程应当着眼于已有空间设计演变手法的学习,掌握空间的演变规律,掌控空间的演变过程,并预判演变结果。
总之,量化思维在空间中的应用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设计过程应当明确运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形式变化法则,将演变方式和应用比例关系进行量化。在将既定创意有效实施的前提下,这是非常有成效的转变思维的训练方法。也可以在空间设计实施的过程中保持微调,逐步让学习者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思维从平面向空间形态转化。这是对设计演变过程的回归分析,也是一种初步的空间形体构成的设计演变方式。对于空间的变化过程从感性判断走向理性分解,对设计变化过程进行量化描述,有助于最终结果的形成。其次,设计过程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空间形态变化的量化分析,借助计算机软件可以轻易实现对空间形态变化的逻辑分析,帮助控制和归纳分析设计形态演变。最后,设计过程应当尽量充分合理地运用参数化设计。空间设计过程运用数据数理和方程式的控制方式,可以对形态进行绝对的数据化控制,可以帮助设计师精准掌握空间设计的演变过程,并随时调节空间形态。
四、空间搭建—形态物化
空间通过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连接得以实现。选用合适的材质和恰当的连接方式是空间形态生成的关键因素。在构建空间环节,应充分考虑和预判材料本身的属性。选择何种材料去构建空间是空间生成合适与否的重要环节。
1.模拟表达 很多时候,对于空间表达的课程以模拟的方式进行(如设计基础,空间设计,模型制作等设计基础类科目),大多数停留在单一材料的运用上,比如塑料板、木板、泡沫等等。这些简单的材料通常通过胶水来黏结,如此便忽视甚至丢失了材料连接方式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忽略了构造设计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空间设计在直观简便地表达最接近创意本身的空间形态的构想层面,不能忽视模拟材料表达的重要作用,这是通向真实环境建造与设计的空间和材料的雏形。
2.真实表达 空间设计可运用更加真实的材料去表达空间形态,这类设计的表达往往空间尺寸会比较大,接近于大型公共装置的艺术品,连接的方式更加真实,对材料属性的需求也接近于真实。它的连接方式更加强调接近真实构造,这类空间设计的训练模式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这个环节的重点在于连接的合理性、真实性、巧妙性和整体性;这也是实际的空间环境设计中构造连接方式的重要衡量标准。
3.多重参与 空间设计课程应当尽量摆脱材料的限制,积极鼓励采用多种属性的材料。要将多样化材料引入空间设计的课程领域,拓宽空间设计时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尽量运用多种材料参与设计语言的表达。同时设计师应当深化认识材料连接和构造设计,以多种设计语法参与空间形态的建构,以达到空间设计重要的目的——即选择合适材料并以恰当的连接方式去表达空间形态。譬如,可选择合适的并且在真实建造环境经常使用的金属、石头、竹子、泥土等材料在空间设计构成课程中进行综合性的运用。
五、课程特质—开放包容
1.课程的基础性 空间设计作为设计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本身注重基础性的空间理论认知和空间建构,注重设计专业课程的空间意识的养成,注重空间形态生成的技术逻辑与设计呈现,为后续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的兼容性 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包括建筑、景观、室内的空间基础的训练模块,强调空间属性这一共性的同时,强化专业学习空间共性意识,深化各个专业的空间理论与专业课程设计的衔接,细化空间设计的设计过程量化要求,让设计的分析过程变得可描述。
3.课程的开放性 对于空间设计课程而言,传统的空间知识的深度不断被挖掘,现有的设计知识构架不断被充实,大数据背景下新的知识信息正在不断涌现,搭建开放的课程结构体系是该课程和其他关联性课程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预留课程接口能够和其他专业的课程形成有效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地从基础设计技能的学习迈向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这个过程要尽量做到有序、有效过渡,同时还能衔接后续对应的课程,形成系统的课程群,强化学生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及设计能力。譬如,该课程和尺度、尺寸的融合可以对应衔接人体工程学,和材料融合可以对应衔接模型制作课程,和计算机对应可以衔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等。
4.课程的前瞻性 课程的前瞻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建立在对学科领域的前沿性研究的认识基础上,保持和国际、国内的深度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其次要关注空间设计与相关专业学科,甚至是其他跨学科知识点的结合,关注新出现的设计思潮;最后对课程本身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对于课程的发展与革新的研究,要保持持续的活力和敏锐洞察力。
结?语
本文以空间的逻辑生成顺序为分析对象,结合空间生成设计的课程特点和学习规律,解读思维创意到空间生成的过程;重点研究量化表达空间设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阐述量化表达设计思维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证量化表达空间设计过程的方法和實施过程,使量化表达设计的思维转化成一种常态的设计思维和研究空间生成设计过程的技术手段;从而构建思维创意与空间生成的理性生成路径,让设计的过程变得易于描述、表达和讨论,可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启对设计过程的量化思考和新思路。
(责任编辑:翁婷皓)
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2016教改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