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何凤禄 易德茂 张娟
(西昌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四川 西昌 615000)
不典型心衰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气短、阵发性咳嗽、全身乏力、精神不振、夜间胸闷、食欲不振、夜尿增多、心绪烦躁、静脉回流不畅、脉搏不规则等。主要原因为长期处于肺动脉高压状态下引起肺血管代偿性变化等。具有一定死亡及致残率,病人在患病期间常会伴有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不利于病人疾病恢复[1]。为此,实行有效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不典型心衰老年病人实行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6例不典型心衰老年病人,所选病人均了解治疗目的与方法,签定相关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排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48例病人,对照组48例病人。观察组48例病人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范围61~72岁,平均年龄(66.58±7.38)岁;对照组48例病人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范围62~73岁,平均年龄(66.59±8.38)岁。排除合并其它严重疾病者,严重肝脏损害者,精神异常者。两组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病人实行优质护理模式,内容为:(1)护理评估,病人为老年人多伴有其它疾病,病人在入院初期就给予综合性评估,了解病人基本情况,根据每位之间个体差异,制定合理化护理计划。(2)解除病人不良心理状况,老年病人会比较容易多想,特别是受长时间疾病困扰时,会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况。护理人员应用正确护理态度对待病人,告知病人疾病相关知识,发病机制。介绍预后恢复良好案例,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缓解病人焦虑感。(3)饮食指导,补充维生素及蛋白质,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良饮食会引起心衰加重,可给予瘦肉、鱼肉等优良食物。多食水果蔬菜以免因便秘引发心衰。严格限制每日食盐量,摄水量。天气转凉情况下,叮嘱病人多加衣,避免应抵抗力下降引发感染等相关并发症。(4)健康教育,督促病人家属多于病人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
对比两组焦虑、抑郁评分,采用国际公认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2]。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两组病人护理前SAS、SD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A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评分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
表 对比两组焦虑、抑郁评分(±s,分)
表 对比两组焦虑、抑郁评分(±s,分)
组别nSDSSAS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4868.91±5.7946.37±4.3763.49±5.1539.64±4.76对照组4867.98±5.1951.38±5.4862.98±5.0348.74±3.49 t值-0.8294.9520.49110.682 P值->0.05<0.05>0.05<0.05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患病年龄也趋于老年化,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行动不便,这就对护理提出新的要求[3]。
有相关报道指出[4],常规护理模式只能满足病人基本护理需求,过于局限。实行优质护理模式,从多个方面共同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对病人实行针对性评估,了解每位病人之间个体差异,制定合理化优质护理,有效促进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护理人员以正确护理态度对待病人,讲解预后良好案例,有效缓解病人焦虑感,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对病人实行饮食指导,督促病人多吃水果蔬菜,以免引发便秘,每日规定食盐量,有效避免病人引发心衰加重[5];本文研究证实护理后观察组SAS、SDA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评分对比有差异(P<0.05),结果表明实行优质护理后显著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本文研究表明不典型心衰老年病人实行优质护理,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今后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不典型心衰老年病人实行优质护理,有效改善病人不良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