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玉宝,徐先云,胡 鹏
(海军指挥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视图是对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的作战任务需求、作战对象、作战行动、指挥控制体制、作战要素、人员和装备以及完成作战行动或支援其它作战行动所要求的指挥与协同关系的描述。主要包括作战构想图、组织关系图、作战节点连接图、作战活动图、作战状态转换图、作战信息交换矩阵图等。
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构想图是对反无人机网电对抗高层次概念的描述,主要对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的使命任务、主要力量、基本行动进行描述,用以研究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的主要环节,梳理出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的目的或使命任务是清除无人机威胁,要完成这一使命任务,基础是情报,核心是指挥,关键是行动。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要在指挥机构的指挥控制下,依据侦察预警力量提供的情报,对无人机实施网电对抗行动,如图1所示。
一是反无人机作战指挥机构。反无人机作战指挥机构涉及网电对抗行动指挥的主要有作战指挥中心的综合计划部位、兵力控制部位和网电对抗部位,还有指挥所的情报保障部位。反无人机作战指挥机构情报保障部位,对侦察预警力量获取的无人机情报信息汇聚和融合处理,结合战场综合态势和己方兵力行动情况,综合上级通报、战实时态势,对无人机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对无人机网电对抗效果进行综合评判,为反无人机作战提供情报支援。反无人机作战指挥机构作战指挥中心网电对抗部位,对来袭无人机机载任务载荷和无人机作战支援系统的构成及战术技术性能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反无人机网电对抗提供情报保障。反无人机作战指挥机构作战指挥中心综合计划部位和网电对抗部位,根据来袭无人机的类型和性质、使用的任务载荷情况和作战支援系统情况,向指挥员提出反无人机行动建议,并根据指挥员决心,确定反无人机行动计划,制定反无人机网电对抗方案。实施阶段,反无人机作战指挥机构指挥中心综合计划部位和网电对抗部位,还要根据无人机遭干扰后的活动态势和情报保障部位的分析结论,对下一步反无人机网电对抗行动进行决策,直到无人机威胁消除。指挥机构作战指挥中心网电对抗部位与兵力控制部位:根据反无人机网电对抗方案,指挥所属和配属的网电对抗力量,对来袭无人机实施电子干扰、电子毁伤、网络攻击、伪装欺骗等网电对抗行动。
图1 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构想图
二是侦察预警力量。侦察预警力量主要由电子对抗侦察站、技侦站、网络侦察、雷达、红外探测设备、光学及目力观察设备、声学监听设备等6类组成,担负获取有关无人机情报信息的任务。无人机情报信息主要包括无人机的类型、活动规律、方位距离、行动企图、无人机机载任务载荷的构成及战术性能、无人机作战支援系统的构成及战术技术性能,这些情报信息是对无人机实施网电对抗行动的基础。在反无人机作战的全过程,侦察预警力量要密切注意来袭无人机的动态和无人机被干扰攻击后的状态,并及时向指挥所报告无人机活动态势。
三是网电对抗力量。网电对抗力量主要包括电子干扰力量、电子毁伤力量、网络攻击力量和伪装欺骗力量,上述力量根据指挥所的命令和指示,对来袭无人机实施网电对抗行动。
四是来袭无人机。来袭反无人机,主要包括无人机平台本身、无人机机载任务载荷和无人机作战支援系统等3个方面,是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的目标。
组织关系图主要描述在反无人机作战体系架构中指挥机构、作战单元、组织或协调作战任务时,各种作战活动之间的指挥结构或关系。组织指挥结构需明确上下级指挥层次关系、指挥体系、指挥机构内部编成与职责、指挥机构之间的指挥协同关系等。通常可以采用功能树模型来描述,如图2所示。
图2 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组织关系图
图2中的反无人机指挥机构通常就是各级指挥所,其组织及职责划分相对明确,只需要给网电对抗部位进一步明确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相关职责即可。反无人机指挥机构作战指挥中心的网电对抗部位协同综合计划部位制定网电对抗方案后,将作战命令下达至所属网电对抗行动部队,各部队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按照作战行动计划完成不同的作战活动。由电子对抗侦察站、技侦站、网络侦察、雷达、红外探测设备、光学及目力观察设备、声学监听设备等6类组成侦察预警力量,在反无人机指挥机构的组织指挥下,主要完成对无人机各种特征的收集掌握,为反无人机指挥机构提供情报保障。由电子干扰力量、电子毁伤力量、网络攻击力量和伪装欺骗力量组成的反无人机网电对抗力量,在反无人机指挥机构的组织指挥下,主要执行对无人机的网电进攻行动,干扰、破坏来袭无人机的作战行动,摧毁或捕获无人机,削除无人机威胁。
作战节点是指完成特定作战任务或活动的作战人员、装备和力量的集合。作战节点连接图主要是指完成作战任务或行动的各作战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需求关系。也就是将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的各个作战行动按着任务分配到不同作战节点,明确作战行动节点的作战需求,相互之间的指挥和协同关系、协调内容,完成作战行动与作战节点的映射关系。作战节点之间的需求关系可用需求线箭头来表示,同时注明作战需求的内容。反无人机网电对抗涉及的作战节点有6个,其中4个节点属于指挥所,分别是指挥所情报保障部位和指挥所作战指挥中心综合计划部位、兵力控制部位及网电对抗部位,另2个作战节点分别是侦察预警力量和网电攻击力量,各作战节点连接如图3所示。
图3 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节点连接
信息交换矩阵就是将作战节点连接关系描述中的信息交互流进行详细描述,细化信息需求交换的具体内容,目的就是明确各作战节点在实施作战行动中,各作战节点行动间信息交互关系、交互媒体、信息属性以及互操作等级等。然后根据作战节点连接关系和作战活动模型,生成信息交换矩阵表。矩阵表必须明确交互信息的属性、要求以及所支援的作战活动和任务。反无人机网电作战各作战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包括指示、命令、请示、报告、协调、通报等几类,各作战节点信息交互以及节点间信息交换描述如表1所示。
作战活动图主要对遂行作战任务过程中与反无人机网电对抗有关的作战行动进行描述。对于给定的作战任务,作战行动模型首先描述总体作战行动,然后逐步对该行动进行分解, 分解后的作战行动间有相互联系,同时又与外部的作战行动相关,每个作战行动根据作战任务还可以继续向下分解等等。分解后的作战行动完成给定的作战任务,最后达成作战目的。反无人机网电对抗行动主要分侦察预警行动、指挥控制行动、网电进攻行动和作战效果评估行动等4类。侦察预警行动又分为电子侦察活动、网络侦察活动、技侦情报活动、雷达探测活动、光电探测活动、光学与目力观察活动、声学监听活动等7类。指挥控制行动主要分为筹划决策活动和控制协调活动。网电进攻行动分为电子干扰活动、电子毁伤活动、网络攻击活动和伪装欺骗活动等4类。作战效果评估活动,主要分为作战数据采集活动和确定评估结论活动等2类。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活动如图4所示。
表1 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信息交换矩阵
图4 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活动图
作战状态转换图主要用于描述作战过程中的活动顺序及相互间的关系。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状态,从作战行动开始到作战行动结束,共有侦察预警(包括对无人机的探测、识别、跟踪等)、情况分析判断、决策筹划、控制协调、网电攻击(包括电子干扰、电子毁伤、网电攻击和伪装欺骗)、效果评估等6种作战状态,其活动顺序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状态转换图
一是侦察预警。在作战准备阶段,要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掌握战场无人机威胁的情况、来袭无人机活动情况、无人机任务载荷战术技术性能、无人机作战支援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以及与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相关的情报资料。在作战的全过程,要密切关注来袭无人机动向,不间断、持续掌握战场及周边无人机活动情况,为指挥所控制协调行动提供依据;分析判断来袭无人机遭网电攻击后的状态,并在指挥所协调控制下,对反无人机网电对抗效果进行评估,为决策下一步反无人机网电对抗行动提供依据。
二是情况分析判断。对收集的无人机情报资料和战场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对无人机的类型、高度、距离、方位、作战企图、威胁程度、任务载荷类型和性能、作战支援系统构成和性能等进行判断,为定下反无人机网电对抗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决策筹划。要综合考虑反无人机的任务、兵力编组和任务分配、主要兵力行动和指挥协同关系等内容,确定反无人机网电对抗决心。在充分酝酿和周密谋划的基础上,拟定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方案,制定反无人机作战网电对抗协同计划。
四是控制协调。依据来袭无人机活动情况,协调控制网电攻击兵力持续对来袭无人机实施网电一体对抗,协调控制侦察预警持续掌握来袭无人机活动情况。
五是网电攻击。在作战实施阶段,根据指挥员意图和指示,向网电进攻部队下达网电进攻命令,发起网电对抗行动。
六是效果评估。对反无人机网络攻击效果进行综合评判,明确反无人机网电对抗效果。若达成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目的,或需要停止网电对抗行动,则结束相关网电对抗行动。若没有达成网电对抗目的,或需要继续实施网电对抗行动,则需要确定下一步网电对抗行动。
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作战视图从作战需求和运用方面对反无人机网电对抗进行研究,可达到以下目的:确定反无人机网电对抗指挥人员和网电对抗作战力量的相互关系、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的行动和作战需求,制定反无人机网电对抗的纵向指挥体制、横向协调关系,明确这种指挥体制和协同关系对反无人机网电对抗任务和行动的指挥与控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