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研修是教师的一种常态研修方式,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研修群自由发起话题进行交流讨论,获取有用的资源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线下集中研修解决网络上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研修形式灵活多变,便于教师及时解决工学矛盾。基于此认识,我们组建了桃江县小学数学工作坊。
工作坊研修的对象是来自桃江县各个乡镇的乡村教师,共100人。这些教师中,有经验比较丰富的,但更多的是青年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处于适应期向成长期过渡,对课标与数学教材体系、数学教学,尤其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均不能进行整体的把握。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工作坊将“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作为研修目标,并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开展主题研修活动,让工作坊的老师通过研修,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本文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个主题为例说明具体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任务驱动。任务是教师的学习方向。为此,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促使教师开展研修。
为了让教师们明确研修应该达成的目标,找到研修的方向,在确定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研修主题后,我们首先确定研修目标:运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十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研修,教师能整体把握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内容体系以及具体目标,并能根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解读课标与教材的能力、研课的能力得到提升,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然后对教师们提出研修的具体要求:1.整体把握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具体目标,了解在每一学段培养计算能力的具体要求。2.整体把握计算教学的教材编排体系,掌握每一册教材中关于计算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要求。3.根据每一册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特点掌握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确定好研修的目标及具体要求后,我们根据教学进度,依据时间节点进行研修安排。具体研修时间安排如下。
9月:进行关于计算教学的通识培训,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工作坊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0月~11月:各小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研课、磨课,每位教师上传一个关于本年级计算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微视频,且四者应当是同一个教学内容。开展了微课题研究的老师上传自己的微课题申报表。这个环节主要是将小组研修与网络研修有机结合,让每个小组均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研修的主体。
10月中旬,工作坊全体教师进行集中研修。集中研修分为说课、上课、评课、讲座以及布置网络研修的有关要求等环节。每位教师要求写出研修心得。在小组研修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研修,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教材中关于计算内容的整体安排,掌握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
11月:各小组针对上传的有关内容进行学习研讨。在这个环节,各小组在组长的安排下互学互研,进一步提升计算教学的水平。
12月:进行微课题研究的小组上传微课题结题报告,进行研修总结,汇聚研修成果。
第二步:研修课程。明确了目标与研修任务,接下来的关键是安排好研修的载体,设计好研修课程。
根据“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主题,我们从四个层面精心设计课程,第一个层面是从湖南省教师发展网上精选关于计算教学的重难点的课程并进行推送,第二个层面是针对计算教学的主题推送典型课例与微课。这两个层面的课程主要是让教师在网络上进行自主研修。网络上的自主研修要求教师边学边反思,及时写下学习随笔。我们坊主团队组织教师及时对学习随笔进行点评。第三个层面是集中研修的课程,包括讲座课程与教师的示范课,讲座课程的内容有《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的建构体系》《关于数运算教学的策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第四個层面是教师上传至研修群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微视频。教师上传的课程资源都是在小组研课、磨课研讨后补充完善的,对课例的思考都比较成熟,有利于工作坊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
第三步:协作活动。课程推送后,关键在于有效地组织研修活动,让工作坊教师能够在研修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我们采用“四结合”的方式组织研修活动,即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小组研修与个人研修相结合,工作坊研修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工作坊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根据主题研修的要求,我们组织教师先在网络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计算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以及计算教学重难点的学习。教师们边学习边思考边写学习心得,提出各自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全体教师针对提出的问题在线上研修群中进行答疑解惑。线上研修群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各小组将问题进行聚焦,为线下集中研修提供研讨的素材。线下集中研修时,根据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我们采用小组研讨、小组分享、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聘请数学教学专家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进行解读,包括课标的解读与文本的解读,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案例分享,引导工作坊教师解决问题。在案例分享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与专家先分别上示范课,再分组进行点评,由专家现场组织互动答疑,解开教师们心中的疑惑。这样,线上研修与线下解读有机结合,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关系,让线下研修成为线上研修的有效拓展。
在线下研修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小组研修。我们把100位参与研修的教师按照所教的年级分为六个小组,并将教材中的计算教学内容分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重点研修本年级有关计算教学的内容。选择相同内容进行研修的小组成员可以组成微小组。微小组成员先独立进行线上研修,再相互之间进行研课、磨课,形成共识后,在小组内进行展示、研讨。这样就形成了“个人线上研修—微小组线上研修—小组线下研修”的格局,将小组研修与个人研修有机结合在一起。
我们注重将工作坊研修与日常工作的有机结合。教师们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放到工作坊来研讨,既可以在线上研修群中发起话题,也可以在小组集中研修或全体学员集中研修时进行问题探讨,引发更多的对数学教学的思考。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将工作坊研修中学到的内容应用于日常工作,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以致用,教师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工作坊研修的价值。
我们还要求教师在各自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时候也围绕工作坊的主题来做,尤其是对于参加工作坊研修的教师人数比较多的学校,要求他们在进行校本研修时,围绕计算教学的主题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教师在研修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研修的主题,将工作坊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
第四步:自主创造。工作坊研修要成为教师学习的常态,就需要让教师们找到研修的幸福感。研修的幸福感来自教师研修中所产生的成果与自身获得的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组织教师提炼研修成果,并以研修沙龙、研修作业等形式进行展示,还针对研修成果不断开展互评互议,让老师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比如,研修沙龙中,我们安排了“你准备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你认为估算教学有哪些策略”等话题。针对这些话题,我们分时间段组织老师们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的观点。研修作业中,我们布置了“以一个教学案例为载体,谈谈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的话题,让教师们分小组进行研讨、评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既学到了别人的经验,又能从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第五步:汇报展示。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及时将他们的研修成果进行汇报与展示。每次集中研修时,各小组都会派出代表分享各自的研修成果,安排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展示与微课的分享。如,李建霞老师展示了“口算乘法”,李年终老师展示了“有趣的估算”,彭涛老师展示了“有趣的减法”,坊主黄丽君老师展示了“神奇的乘法”等教学内容。
除了集中研修时的成果展示,我们还运用美篇、简报、展板、发布会等形式在网上进行成果展示,每次的集中研修都会做成简报与美篇发布,每月还将研修情况做一次新闻报道。这种汇报展示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搭建了体验成功的舞台。每次集中研修后,我们都会组织教师们认真点评,开展学习心得交流。
第六步:总结提升。将教师们的研修情况进行总结提升是工作坊研修中特别关键的一步。这样有利于提炼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实现研修成果的理性升华。
我们的总结提升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每月针对集中研修与网络研修情况进行一次总结提升,找出研修中的亮点与不足,让教师们有一个进步的方向。比如,在第一个月研修结束后,我们总结了教师们在线上研修时作业完成的情况、沙龙研讨的情况、课程学习的情况、学习心得撰写的情况以及集中研修时研课、磨课参与的情况。另一个层面是整个主题研修活动结束时,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总结。除了总结整个研修活动的情况外,更加关注教师们成果展示的情况以及专业能力提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老师们的优秀成果物化成一本案例集,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学习品质。通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主题研修,教师们对于计算教学在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以及教材编排中的具体安排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掌握了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为以后的教學研究提供了范例,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通过几年的工作坊研修,我深切感受到这种研修应当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研修,它既解决了工学矛盾,又能够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引导教师进入一种深度学习的状态,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作者单位:桃江县桃花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