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强 尹江江 陈胜旺 王新丰 谢承煜
摘 要:为了响应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理念,针对我国矿区灾害发生频繁与环境修复两方面的迫切需求,分析开展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为建立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灾害防治 环境修护 复合型人才
我国是资源大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环境对资源开采约束也在加大,环境健康与人居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新的发展趋势对矿山安全开采和环境修复两者的密切結合要求越来越高,矿山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护问题是我国未来面临的重大考验。为贯彻“十八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度开展科技创新、科学推进矿山稳定高效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幸福中国建设的紧迫任务,矿山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工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保护煤炭产区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开发环境、促进矿山生产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应用职业化人才培养引导,人才需求旺盛
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主要包含安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1],涉及矿山开采学、安全系统工程、环境监测技术、场地修复、土壤微生物等多学科交叉内容。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重视,设置安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科研院校快速增加,各科研院所依靠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方向、实验设施完善、师资队伍、教学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投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积累。国家对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给予了众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撑,未来必定会催生出大量的环境修复产业,产业需要人才与技术的支撑作为保障,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应用职业化人才培养引导作用下,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队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灾害防治需求发展迅速,该领域知识面广,对通识教育要求高,我国还缺乏大量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灾害防治与环境修护复合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形成系统的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人才培养理论体系[2],这对于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修复的人才培养,并逐渐形成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矿区环境修复专业技术队伍,以满足本领域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矿区灾害防治形式仍然迫切
以湖南省为例,我省中小型矿井较多,且多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煤自燃、煤尘爆炸等灾害发生危险;供给侧改革推进以来,我省煤炭资源粗放式的开采模式发生转型,中小型矿井大量关闭,超过2/3的煤矿服役结束,煤矿退役较多,矿山塌陷区、遗留废弃物并水资源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仅金属矿退役后遗留大量的尾矿库一项,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湖南省尾矿库共计上报704座,其中停用待闭库107座,正在闭库80座,已闭库112座;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副产物煤矸石,将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耕地、草场和森林;开采时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会污染环境,致使煤矿区的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煤矿开采后形成的地下采空区,更会诱发严重的水资源枯竭和地面塌陷危害,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三、国家环境安全发展战略需求强烈
中国矿业城市具有地域分布广泛、新老矿城并存、矿种门类齐全、开发程度不一、经济水平不等的基本特点。矿业城市是历史的产物。矿业城市是因勘查开发矿产资源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矿产资源与森林资源不同之处是不可再生,采出一点,就少一点。矿业城市所拥有的矿产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了避免“矿竭城衰”,就要推进城市功能转型,由单一的矿业经济型城市向多功能生态型城市转变,以谋求“矿竭城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其中的矿区环境修复问题是城市转型面临的重要难题。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行业存在的问题:需求倒逼,导致企业以人才猎头为主,培养为辅助,目前国内高效还未有开设系统的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复合课程,且从事该类研究的学生多以理论为主,修复理念还处于初期阶段,以治理为主,技术也缺乏相应的设备支持。
综上,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我国高校教育办学的重要方向,在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加强配套建设需求迫切。
参考文献
[1]孙华飞,鞠杨,王鹊.煤炭高校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5),104-108.
[2]黄治同.面向“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4-225.
作者简介
张孝强(1988.11—),男,湘潭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