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使用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拓展,手机依赖现象越来越普遍存在,大学生族群中表现尤甚。手机依赖如何进行预防和干预,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手机依赖 预防 干预
“手机依赖”一词2003年开始出现,也被称为“手机综合症”“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手机问题使用”等。随着手机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能提供通信、娱乐、支付等各种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等方面造成伤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加上课外时间富余,已然成为“手机依赖症”的重症群体。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影响因素
根据2019年CNNIC[1] 所提供的关于《2019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手机使用呈现出普及率高、使用率高、话费高等“三高”特征,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日趋严重[2]。曹非等[3]对361名微信使用户使用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微信使用时间强度方面,受测者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重复使用率和依赖率,约35%的用户每小时内使用微信次数超过5次。另一项调查[4]显示85%的大学生有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仅有12.3%的大学生是用手机查询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信息。大学生作为手机使用的主流群体,由此引发的“手机绑架”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对策问题,是国内外很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学变量、情绪情感、家庭环境、
人际关系等方面关系的研究。人口学变量方面,有研究发现[5],手机使用对女生的影响更大,危害更严重。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表现复杂,大三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最高。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差异明显,城镇长大的学生手机依赖倾向显著高于农村长大的学生;情绪情感方面,多项研究[6]- [16]表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方面,王平等[17]在研究中发现,手机成瘾与孤独水平、父母亲偏爱、拒绝否认、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与孩子手机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方面,随着智能手机多种交流APP的广泛使用,人机互动模式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对面交流的。多项研究表明,手机不能完全实现人际交往的情境,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不可取代。多项研究发现[18][19],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的各维度之间均正显著相关,手机依赖倾向越强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越脆弱。这些研究充分证明,说明大学生人际关系越不和谐,其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
二、高校手机依赖干预模式
目前高校手机依赖的干预措施处于探索阶段,干预模式分为预防模式和干预模式两种,大部分学者认为手机依赖干预重在预防。
1.预防模式
以预防为主,即由外因入手,改善外部环境,减少外部刺激,从而促使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加强自我管理。
(1)出台相应管理条例。学校层面,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出台相应管理条例明确课堂上、自习室等场合使用手机的规范。如近期江西省教育厅明文规定,非教学需要,禁止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带入课堂。学校可以将学风建设与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管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管。
(2)加强心理知识教育。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选修课等课程,课堂上重点讲述手机依赖的影响及危害,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手机依赖;另外,学校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加强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宣传,开展参与度高的校园文体活动,将大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舒缓不良情绪,同时活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现实交友机会,满足大学生的交友需求。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传统的授课方式单一枯燥,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校课堂低头率远胜于抬头率,因此,加强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增加授课吸引力,增强课堂师生间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有研究表明,溺爱型和放纵型家庭的孩子对手机的依赖较严格型家庭更为严重,城市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农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严重[20]。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要骄纵孩子的不良习惯,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与学校、社会为孩子共同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2.治疗模式
对于手机依赖程度比较严重的大学生,教育引导的方式收效甚微,应该进行心理治疗甚或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
很多研究者尝试使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进行矫治。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进行认知干预。如张晓旭等[21]发现正念练习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指数,师建国[22]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要求患者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不碰手机,使用电话时尽可能通过座机;另一项实验[23]表明,使用手机依赖预防计划策略使手机使用频率显著降低。二是采用团体辅导。多项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在改善手机依赖方面有一定的效果。邓征星等[24]使用認知行为团体辅导探索对手机依赖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发现效果显著;李力[25]和徐文明[26]分别使用焦点解决团体范式对手机依赖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实验结果成效显著。三是采用运动疗法的干预方式。张劲松等[27]采用户外拓展活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干预,结果是手机依赖各种症状明显改善;周丽蓉[28]对有氧运动干预手机依赖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对手机的依赖明显降低,各项得分都呈显著性差异;
(2)药物治疗
一些研究者强调药物对成瘾类障碍的作用,比如,使用各种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等拮抗剂[29],选择性药物、阿片类手提-NIST[30]、谷氨酸拮抗剂等;另外,运动中医疗法可用于干预手机依赖,有研究[31]表明,针灸疗法能明显改善成瘾性疾病的症状,尤其你是情志方面的症状。
三、小结与展望
从国内外的众多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在手机依赖干预方面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说明手机依赖问题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本领域还缺乏全面系统研究,特别是针对手机依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生理和心理层面,尤其缺乏手机依赖在神经学方面的研究,不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神经生物学基础。因此,关于手机依赖的课题亟待深入探索研究。
在手机依赖干预措施方面,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对此进行关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大学生族群的本身特点出发,从社会、学校、家庭、医院、个人等各个层面进行多维分析研究,帮助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过度手机依赖对其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产生的危害,加强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干预和引导,促进手机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2]冯小平.大学生社会资本扩张-大学生手机“热”之理性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3):152-154.
[3]曹非,王琴瑶,周梁等,微信用户使用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81-85.
[4]冯林.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机制及干预路径,新媒体研究[J],2017(20):12-36
[5]王小辉.中小学手机依赖现状及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6]张斌等.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集美大学学报.2015(:16):41-45
[7]李丽等.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质量的关系:智能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345-349
[8]李腾飞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山东省团校学报[J],2015(105):50-53.
[9]王平等.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6-58.
[10]刘海娟等.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3):406-410
[11]甘良梅等.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5(12):75-78
[12]姜永志等.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7,10(3):82-87
[13]朱如倩等.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及孤独感的关系与干预研究.南方论坛[J].2015(12):52-54
[14]王芳.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159):444-445.
[15]牟生调.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和手机依赖的关系[J].甘肃高师学报,2017,5(22):55-58.
[16]管浩析等.海南大学生交往焦虑在手机成瘾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8):1164-1166.
[17]王平等.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6-58.
[18]刘欣等.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7,40(4):392-396.
[19]陈庆宾等.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的关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82-85.
[20]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21]张晓旭朱雪海等,正念认知疗法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391-394.
[2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志,2009,19(2):138-139.
[23]KOO Y.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a prevention program for cell phone addict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Jouranl Korean, Academy Child Health Nursing ,2011,17(2):91-99.
[24]邓征星,王丹等,大学生手机依赖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8):145-147.
[25]李力.焦点解决模式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辅导[J].高教探索,2014,11,265-266.
[26]徐文明等.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2),78-83.
[27]张劲松等.户外拓展运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干预研究[J].科技视野,2016(9):321-324.
[28]周丽蓉.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实验研究[J].中州体育,2015(7):47-51.
[29]葛仁锴、钟小妹等.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24(21):3919-3921.
[30]林志雄、鄒晓波、谢波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药物联合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2):127-129.
[31]朱天民,金荣疆等.电针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互联网成瘾综合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3):212-214.
作者简介
刘淑萍(1972.5—),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