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家一直呼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小学阶段抓起。从这方面来讲,学前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幼儿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学前教育课程观,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以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儿童,才能让他们获得健康的成长过程。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观的发展趋势,以供相关教育人员借鉴。
【关键词】儿童 学前教育 课程观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24-02
尽管我国已经加快了幼儿园改革的步伐,幼儿教育事业也承办得风风火火,但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依然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幼儿接受教育的水准。一般来说,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要,合理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大大激学儿童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主动地识字,其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本文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着重分析如何设置学前教育课程,探究国我学前教育课程观的发展趋势,以便扭转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课程观。
一、显现儿童生命的力量
2012年开始,我国教育部推出了《指南》,进一步强调了《纲要》中的内容,比如:成人必须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尊重儿童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合理地引导他们热爱学习、主动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教育下儿童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指南》要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实质上也是儿童生命力量逐渐显现的过程。幼儿正处于成长之中,其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教师就要重视儿童的生命力量,以此选择最为合适的学前教育课程材料,让他们能够以主动的、有能力的形象出现,倡导“儿童为本”的学前教育课程观,这也是尊重儿童能力、重视儿童能力的集中表现。比如:在幼儿课堂活動中,教师一定要留够充分的时间组织儿童活动,让儿童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力量,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效率,帮助儿童提升成绩,同时也锻炼了他们与伙伴们交往的能力。
二、注重教育实践的效果
由于素质教育是当前社会育人的重要方向,学校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知识没有实践的检验,最终也是无济于事,这就强调了注重教育实践效果的重要性。改革课程并不等于压缩课程和公共课的比例,可以适当地增加幼儿实践课程的比例,这也是提高幼师、幼儿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幼儿园要适当地增加教育实践的课时量,幼师生的见习和实习需要从一年级下学期贯穿整个学程;其次,幼儿园要不断丰富学前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实习形式,比如:将模拟实习、集中见实习、顶岗实习等进行相结合;最后,适当增加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以便学校对幼师生进行检查,并在此基础进行科学指导,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课程的见实习质量。与此同时,幼儿园还要加大幼师的技能教育课程比例,重点体现他们的“说、写、画、算、弹、唱、跳、玩、做、护”等常见技能和特色技能,从而真正体现《纲要》理念中最明显的技能。
三、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
在新课改时代,幼儿教育需要突出儿童的心理想法,他们天生对新的自然物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启迪儿童的心智。也就是说,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方面,都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有效解释生活中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现象和物理现象,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增强素质教育的养分,这也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一方面,幼儿园应当正常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不断拓展幼师的知识面,让更加广阔的世界展现于他们的脑海,这样才有助于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以便设计出科学的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有限,教师还应当重视文化课的难易程度,只有适当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的难度,才有助于儿童接受新知识、吸取新知识,并且及时消化新知识,这样也能促进幼儿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其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作为学前教师,一定要有勇于探索本行业的发展动态,时刻更新个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正确的课程观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儿童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成为新时代下祖国的花朵,才有希望成为明天的红太阳,更有足够的底气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儿园课程不能脱离“以学定教”[N].中国教育报,2014,(4):10.
[2]景晓梅,秦岭.学前教育课程观的重建——由我国儿童生存状态引发的思考[J].课程与教材,2014,(1): 8.
[3]由显斌.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N].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4.
作者简介:
韩玉婷(1993.05-),女,安徽合肥人,汉族,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幼儿老师,本科学历,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