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梓霖
摘 要: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是学好经济生活的三部曲。如何让自己的政治学习生活化,在生活中获得学习感悟,提升学习能力,升华学科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学习;学习力;学科素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的一句古诗,揭示学习的一条规律,要使自己的学习成为一股“清泉”,必然要求学习生活化。拿出我们的思想政治书,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封面上醒目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不难看出政治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的政治老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领悟知识、在生活化学习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我们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紧紧抓住“生活”这条主线,让政治知识变得活灵活现、灵动易学,实现政治知识因生活而更加精彩,生活因政治知识而更加多姿的目标?
一、前置综合探究,知识纲举目张
综合探究不仅是本单元内容的总结综合,更是对单元知识的延伸拓展;不仅是本单元知识的概括升华,更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理论准备;不仅是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更是学科素养的彰显提升。因此,前置综合探究,让自己处于“问题”中,置身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撩起强烈的追本溯源的欲望,让学习活动具有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为学习打开一扇了解生活的窗户。
我在学习《经济生活》之初,把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移至课首,发现原来书本一开始就讨论“金钱”这个令人心动、使人发狂、生活味十足的话题,不仅拉近了经济与生活的距离,而且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吸引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去阅读教材,解读其中的奥秘。在脑海里产生了一个问题链:金钱,平时熟得不能再熟的东西,它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神秘在哪里?怎样获得金钱?如何使用金钱?我联想起“去此阿堵物!”的故事,思考着“哪些名著中刻画到资产阶级嗜财如命的贪婪嘴脸?”回忆起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原来在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对货币的崇拜发展到了最狂热的
地步。
然而金钱真的万能吗?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那怎样才能有力地反驳呢?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反思,翻阅资料,发现有打油诗这样写道: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物,却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之志。那我们该怎样获得金钱?也有一首打油诗:劳动的钱,使你幸福坦然;奖励的钱,使你加倍实干;援助的钱,使你感到温暖;捡来的钱,使你用之不安;偷来的钱,使你胆战心惊;骗来的钱,使你狗胆包天;挪用的钱,使你有借有还;送礼的钱,使你倍加偿还。在此基础上,我还看了纪录片《货币》。我知道“神秘的面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经常使用的词语之一。货币是怎么产生的?货币到底有什么神秘?它又怎么发展到今天的纸币?价格又是怎么回事?至此,一个宏观上的问题产生了:从单元题《生活与消费》入手,为什么教材按序分别介绍《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多彩的消费》?这时,整个第一单元的知识形成了一条明晰的主线:手里必须有钱(货币),再去了解价格,然后才可以去消费了。整个第一单元在综合探究的学习中以问题链的方式拧成了一股绳,铺开了一张网,让知识了然于胸,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这是单纯听老师讲课不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无形之中就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捕捉生活情境,知识活色生香
有学者曾做过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们在生活要善于捕捉情境,坚持学习生活化,活学活用,使知识变得灵动易学,活色添香。
如在学了货币之后,结合家里的情况,捕捉到这样一个情境:家里有100万存款,要买200万的一套房子,首付100万,余款100万分15年付清。其中的200万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100万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另外100万是支付手段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职能是在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况且货币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和派生出来的,所以把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称为基本职能;与此同时,这样的消费方式是贷款消费,房子使用权即刻转移,房子所有权逐步转移,等15年后余款全部还清,所有权才全部转移;这种消费是信用消费,是基于家庭的偿还能力基础上的,对于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都有积极作用。在新闻里看到美元在升值,人民币在贬值,我建议爸爸妈妈兑换1万美金,买5万的黄金,另外可以买成国债和存在银行,伺机再把美元抛售,从中赚取差价。这样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可以兼顾回报率和风险度。
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开发者、捕捉者、研究者、探索者。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超越生活,而我在生活中能将冰冷的、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学习情境,能使我的政治学得更加自在、更加真实、更加幸福,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越发产生一种渴望,去感悟生活、参与生活、体会生活、回归生活,生活能使知识“动”起来,能使知识“活”起来,能使知识翻转起来,变得活色生香。
三、激活時尚元素,知识“新”意盎然
我发现现行的教材是2004年初审通过,尽管经过几次修订,但终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只有当知识与现实一起“潮”起“嗨”来,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才会更有感召力和生命力。在学习中不断地激活时尚元素,政治知识一定会“新”光灿烂,“新”意盎然。
如共享单车火了,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大街小巷,与公交自行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无缝对接,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然而,随着“共享”变成“单享”等问题的接踵而至,有人说共享单车是公共管理的显微镜,是国民素质的照妖镜,是成长中的“烦恼”。我马上有了自己的思考:为什么共享单车市场会火爆?对于它出现的尴尬局面怎么办?置身于信用消费风行天下的今天,如何彰显信用价值,让人们感到守信者畅行无阻,失信者举步维艰?
比如“走心”电视剧、“爆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燃爆荧屏、火遍全国、好评如潮,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奇了怪了,放眼望去,电视剧充斥的不是穿越剧、历史剧,就是玄幻剧、偶像剧,反腐大局也能火?带着疑惑,我神速浏览了《人民的名义》,确实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现实级”影视作品,解密官场规则、博弈政治力量,生动诠释了如何防止“人民的名义”变成“名义的人民”。反腐永远在路上。那么如何以“人民的名义”坚决打击侵蚀人民利益之举?这一问,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调动了《政治生活》众多的有关政府、政党、国家建设的知识。思路一转,在综艺节目充斥电视屏幕的当下,如何让电视荧屏少几分喧嚣,多几分沉静;少几分娱乐,多几分积淀?我立即联想到2016年岁末和2017年年初的《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给喧闹的荧屏送来了一缕清新、简约、质朴、大气的春风,激活了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中华炎黄子孙内心深处的诗心,让我们的心灵又点燃了“诗与远方”的执着。《人民的名义》与这些文化节目的成功推出,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进行文艺创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什么启示?突然发现自己成了知识的大牌导演、霸道总裁、魔幻大师,这是对知识的一种转化,一种飞升,一种超越,一种创意,学习信心油然而生。
四、参与社会实践,知识“活”中求“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道出了知与行的密切联系,要在行中求知、以知导行。在政治学习中,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动静结合,知行合一,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而且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进而实现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寒假期间,我学完了《经济生活》,和开公司的舅舅有次畅聊:假如我要创办一家企业,做什么产品比较有前景?如何申请成立企业?在企业筹建中,你如何筹集资本?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机构?你将采取哪些策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效益?在企业用工问题上,你将如何招聘员工,如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使自己的实体企业能得一席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勢下,你的企业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发展壮大企业?和舅舅的聊天中,发现这带给我的比平时课堂上死记硬背“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知识更加充满趣味、富有韵味。之后,我又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名牌商品要比同类非名牌商品贵很多,但销路依然很好?舅舅的企业要如何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呢?是不是也可以找明星作为企业或产品代言人?想到这,突然一阵激动,原来知识就是这样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筹帷幄的。
另外,结合实际撰写小论文或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身临“新”境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和升华。高一期间,我和其他同学合作调查一些课题,并撰写了《入世十五周年——看我市外贸的发展》《发展农业众人拾柴火焰高》《就业:不一样的烟火》等论文。通过小论文的撰写,让教材“活”起来,让理论“动”起来,让知识“串”起来,在知识中求“奇”、求“活”、求“实”、求“新”,知识就会给你带来无限活力,让自己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知识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我要在生活中帮助它们充分“自燃”。只有将政治学习生活化,才能让生活的趣味丰盈知识,让生活的韵脉延贯知识,才能在体验生活中领悟知识的价值,感受生活的真谛。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