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峰
摘 要: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探究知识的主人翁,教师也由原来的掌控者与知识的代言人变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合作者与指导者。在这一主体角色地位的调换与调整下,初中语文教学也有了不同的教学追求,即以高效课堂实现课程教育改革,全面促进初中生的学习发展,提升初中生的综合能力。从以学情确定教学起点、以探究作为组织形式、以总结及时查漏补缺三个角度分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组织策略
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要想了解高效课堂是什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是指教学效率超出平均教学水平的新型课堂,具体特征包括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与知识的创造者,教师所选择的一切教法都是为了促使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基本处于愉悦、幸福、乐观的积极状态之中,学生也愿意主动展开预习、探究、复习、练习等多种学习活动。高效课堂则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保证初中生对每一轮语文学习活动都充满期待。
一、以学情确定教学起点
高效课堂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以生为本,所以教师应该以学情基础确定语文课堂的教学起点,从整体层面考虑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知识经验,保证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稳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对此,教师应该实时分析学情信息,结合初中生的行为表现灵活调整教学对策,为高效教学开一个好头。
就如在《童趣》一课教学中,笔者便分析了本班学情,并据此设计了教学目标。首先,《童趣》一文是一篇文言文,虽然初中生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但是却并未深入学习过文言文。所以,如何分析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感知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则成为《童趣》一课的首要目的。其次,《童趣》一文内容丰富,语言幽默,描述了作者有趣的童年生活,便于唤起初中生的童年回忆,而这便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本文内容,借助朗读理解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征。然后,笔者便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语知识的含义;学习古今词义的具体内容,汇总解词规律,朗读《童趣》一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疏通文义,翻译文本内容,归纳作者的童年生活。
二、以探究作为组织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所得到的教学效果要远远超过学生被动接受所得到的教学效果,而且前者可以延长学生的知识记忆周期,减少学生无意义学习行为的发生。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也应将探究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促使初中生掌握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尽最大可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就如在《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朗读了这两篇课文,鼓励学生自由分组,以“《行道树》组”与“《第一次真好》组”展开了文学探索。在组内探究中,各个大组还需进一步组成4人学习小分队,在小分队中解析《行道树》或《第一次真好》的文章内容与篇章布局结構,总结文章主旨大意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探究中,“《行道树》组”与“《第一次真好》组”应从组内选择一位主持人,合理引导本组成员以学习小分队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成果,一队主讲,其余小分队补充,由此完善小组结论。如此一来,初中生便可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探究中积累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三、以总结及时查漏补缺
虽然课前预习、课堂探究等多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对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十分重要,但是却并不能保证初中生可以在课堂探究中内化所有的语文知识,所以还需通过课堂总结及时分析初中生的认知缺陷与知识盲区,以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避免问题越积越多,影响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效率,同时还要为下一轮学习计划提供设计依据,保证每一轮语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生的需求展开。
就如在《观沧海》一诗教学结束之后,笔者便鼓励本班学生从文学背景、古诗内容、诗歌知识、主旨情感、诗人思想等多个方面汇总了本诗知识,借此完善了初中生的知识经验,加深了学生的知识印象。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些以《观沧海》为主的语文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自主解答练习题目,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分析初中生的知识盲区,借此展开针对性的复习指导,优化学生二次学习的实际效果。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充分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能动性与主观创造力,以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与主动探究成果来代替常规的被动接受,由此促使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延长语文课程的影响周期,使学生将语文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吴爱华.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1).
[2]彭巧燕.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改研究,2017(2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