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红飞
摘 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需要语文教师格外地重视与关注。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倡导“全民阅读”,希望能够提高全民的素质。同样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也要实现对学生的成长要求,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
语文教材中从不缺乏名著篇目,它们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是历史长河中艺术的积淀,阅读名著不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也能够从中感知社会的人情冷暖,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能够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能力突飞猛进的时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诵读名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经典导读,延伸课内外
导读是对文章进行背景介绍、探究思考的一个环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导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导什么?怎么导?名著的导读不同于名著的本身,它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所做出的一个示范,让学生去了解文章的内容与人物。然后“导”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精彩的情境。比如,教师在讲授《香菱学诗》这篇文章时,可以在网络上找寻相关的影视资料为学生播放,然后结合文章中对该故事的描写进行适当的画面分析,香菱在作诗的过程中,呈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深刻道理,只有自己努力去做,必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令学生加深印象,从而在学习文章的时候才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故事会或者是名人歇后语等形式进行名著导读,既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名著不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课本之中,还有还多课外的资源,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的时候,也要适当、合理地推荐给学生一些课外名著读物,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联想到鲁迅的很多文章;在教学《绿色蝈蝈》时,可以推荐学生进行科普文章的阅读;还有《红星照耀中国》这篇文章,可以推荐学生进行纪实作品的阅读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精学,然后联系相关的课外名著阅读,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名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它所传递出的文学精神等。
二、授之以渔,提升阅读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是古往今来普遍存在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时候,不仅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名著的阅读,更要传递学生阅读名著的技巧,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进行自主阅读,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兴趣是阅读的基础,但技巧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此时,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阅读习惯。比如什么样的文章需要精读,什么内容的文章可以群读等,再者对名著文章的结构,教师也应该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掌握的同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才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效果。
在初中教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首先介绍了《骆驼祥子》这篇名著的作者——老舍先生,以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开始介绍它的阅读技巧,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大量的篇幅告诉学生怎样去阅读这篇名著。比如圈点批注法,将名著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体会的地方进行勾画,也可以对此进行一些评价或者是随手记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文章中还介绍了专题探究法,学生可以将名著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比如“洋车夫”类,就是将文章中出现的洋车夫进行总结与分析,这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有些高,也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分析。总之,每一次的阅读都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技能提升,需要学生去经营与总结。
三、走进名著,感知阅读情
名著就像是艺术瑰宝,融合了社会百态,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他们走进名著,体会其中的奥妙,才能够在以后的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看到从未见过的风景,能够体验从未有过的情感,这是只有阅读才能够带给学生的体会。因此,阅读名著是学生增长自身语文能力、开阔自身语文视野、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学生也要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力,完成阅读名著的目标,从而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路上,能够与文学相伴,以深厚的文学底蕴,走得更加胸有成竹。
总而言之,名著有明珠,阅读助成长,初中生应该紧随教师的教导进行名著的阅读。我们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书籍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看世界,而阅读名著自然是能够帮助学生站在更高處去认识这个世界,通过对世界的认识,更好地了解语文天地中的内容,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张海彦,周正梅.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9):50-52.
[2]颜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24-127.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