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艳
【摘要】:品德教育在我國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中历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品德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具有较为深远的历史渊源,也有着互通互补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中融入美的元素,是提高品德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品德教育 由美入善 小学品德
一、品德教学与美育融合的重要性
1.由美入善的历史渊源
美育指的是美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进而影响人对美的定义,由此提高人的品格美和心灵美。美育的本质是由形式美培养实质美,由物质美升华精神美,由具体美进化为心灵美。因此,尽管美育和品德教育不能混为一谈,但在实现引善和立善的过程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
2.美与善的相互关系
首先,品德教育与美育在功能上具有互通性和互补性。美育为德育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体验和参照样式。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心灵美,借助美生动的形象,把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其次,品德教育与美育具有共同的心理基础。美育是情感教育,培养高尚情感是加强美育的首要任务,而道德感就属于高尚情感,即我们所谓的“真、善、美”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基于善与美相结合的历史渊源,以及品德教育与美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认为,品德教育和美育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一定要重视“美”的理念和手段运用,即由美入善,美善结合。
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1.小学品德任课教师兼职化,缺乏学科专业素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依然存在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最主要的体现即是小学品德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将师资优先配备给知识性科目中,而对于小学品德则是采用兼职模式,让语文课或者数学课教师兼任品德教学,必然会影响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资源不足
在笔者调查中,许多品德教师在授课时,往往照本宣科,不做教学计划,也不做PPT。手持一本教科书,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讲故事、读读书就完成了教学。不仅无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且教学内容几年不变,导致品德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节。
3.教学方法简单,课堂缺乏吸引力
小学品德课程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更加宽松有趣,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但实际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也变成了故事会。
三、“由美入善”的品德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1.教师的仪表美让学生耳濡目染
在学生眼里,教师的穿着打扮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神奇校车》里的弗瑞德老师,她身穿适合科学特色的服装,如恐龙服、蝎子服、珊瑚服等,她的着装体现着学科的特点。笔者在品德课上,尝试通过服装帮助课堂教学。如上《春节知多少》一课,教师穿上一件红彤彤的短呢子外套,渲染春节的喜悦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春节的喜气洋洋,感受到如今好日子的红红火火。服饰的直观感受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美好心灵的培养不可以忽视外表的得体与端庄。
2.音乐美让学生置身情景之中
在美的感受中,古今中外都很重视音乐对思想品德的熏陶作用。因此,笔者为品德课堂上不会缺少音乐的设置。在上《保护水节约水》时,在课堂结尾,笔者播放歌曲《小水滴》。学生大声歌唱,歌曲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师生都感受到了水的珍贵,水的稀少,听课老师被深深打动。家长们在评语里说,《小水滴》是儿子最喜欢的一首歌,每天都会哼唱好几遍,还时常提醒我们要节约用水。一首歌,带给学生无形的教育,让学生有了节约水的意识,音乐带给品德课堂无痕之美。
3.板书的画面美让学生感受深刻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在品德课堂上,不可忽视学生的画画爱好。在上《春天的盛会》一课时,笔者设计让学生们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用自己创作的彩色花瓣装点一棵枝干遒劲的大树。光秃秃的大树瞬间漂亮起来,学生们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是他们自己用手将春天表现出来。同时,笔者还请学生们在黑板上画画,小草、花朵、动物等组成一幅充满春天气息的板书。面对自己的杰作,孩子们对春天的感受更加深刻。美丽的板书就像一节课的眼睛,老师在“画龙”的过程中,最后点上这精彩的一笔至关重要。
德行是由内而外的生成,如果忽略受教育者的体验和感受,仅仅把德育看作“灌输”未免显得生硬呆板简单化,就会造成德育过程的缺失和断裂。通过小学品德课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从美的元素到美的认知再到美的情意,把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美的中介进行感化与熏陶,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将“真善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
参考文献:
[1]方艺.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实施现状及其提升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11):35.
[2]陈孙义.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