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丽
阅读和表达并重是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亮点之一。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写话进入到中年级习作的过渡期,习作训练既要巩固第一学段写话练习的成果,又要为下一学段的习作能力发展作铺垫。教学中,教师如何将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在阅读中坚守目标,立足段落赏析与组合发现规律,拓展语言张力,提升三年级学生的习作结构能力?
一、序列呈现,目标导向
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安排一个习作单元,围绕写作能力及构成要素,列出八项小学生习作的关键能力。它们分别是观察、想象、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按游览顺序写景物、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写出人物特点、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知晓了习作教材的编排序列之后,还需要清晰定位“习作单元”各部分教材的功能。整个单元的内容均以明确的习作关键能力为训练目标进行编排,其线索为:“精读课文”认识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方法——“初试身手”尝试运用方法——“习作例文”再次认识方法——“习作”再次实践方法。在整个单元学习中,学生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后,自然能水到渠成地完成单元习作。
三年级上册的8次习作内容及目标如下:
八次训练分别对应八项关键能力,如“我来编童话”对应想象,“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对应观察,等等。另外,教材的课后练习还安排了6次指向明确的显性练笔资源,分别以写话、写段或小练笔的形式出现;还有不少可以转化为练笔活动的隐性练笔资源,分别以“说说”“讲讲”“画画”等形式出现。这些内容重在培养习作的意识和习惯,而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表达方法的习得。
领悟了习作序列的编排意图,明确了本册习作教学目标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尽力将习作与阅读教学打通,在阅读中习得规律,在习作样例中唤醒记忆,努力搭建一个又一个小训练点,以此增加练写的密度,在有趣的督促坚持中,让习作成为一种习惯。
二、赏析段落,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在赏析中发现表达的奥秘,需要教师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应引导他们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赏析,让其明确段的结构及句与句或段内层与层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进而发现组句成段、组段成篇的规律性。
其一,引导学生发现段的中心句的规律。一段话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中心句有的在段首,有的在段末,有的在段中。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中第一句话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后面具体写了扇动的黄色银杏树叶、飘动的红枫叶、流动的金黄色的田野、你挤我碰的橙红色橘子和点头的多色的菊花。很明显,第一句话是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找出这句话,就抓住了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抓住了中心意思,再理解句子、分析层意、概括段意就容易了。
其二,引导学生发现段中句子排列的规律。段中句子的排列是有先后顺序的,有的以时间为序,有的以事情发展为序,有的以空间变换的顺序,有的按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还有的按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等等。这些有关句子排列的规律,教师要通过解剖典型段落,让学生逐步掌握。《海滨小城》中,作者描写海滨小城沙滩的景色时运用的是由近到远的顺序——先写沙滩上美丽的贝壳,再写出海捕鱼的船队。这样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其三,明确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规律的。常见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有总分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详略关系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二自然段写海水,第一句写海水的“种种色彩”,第二句写色彩不同的原因,运用的是因果关系。教师抓住这种关系,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这段话说出来,学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就变得容易了。
三、组合段落,运用规律
阅读教学中学到了这些规律,在练笔中要相应运用。教师要以教材为范例,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形成连句成段的能力。
首先,练习先总提后分述的组段方式。三年级教材中,许多自然段采用了“先总提后分述”的写法。教师要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提高表达能力。一是给总起句,让学生写一段具体的话。训练中,重在指导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找出表现中心的词语,确定具体内容。二是给一段具体内容,让学习填写中心句。这种训练的方式要灵活,要让中心句或出现在段首,或出现在段末,或出现在段中,以免给学生造成中心句一定在段首的错觉。
其次,用一段话写动态和心理活动。事先设计好动作,如“擦黑板”,要求學生仔细观察,然后以动作先后为序写出擦黑板的过程,着重写好各个动作。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参加一项活动或劳动,然后写出自己的活动过程,注意按先后顺序把动作写好。无论是写人物的动作,还是写动物的动作,都要让学生抓住描写对象的个性特点。
最后,按事情的经过顺序连贯地写一段话。如用“先……接着……再……最后……”写一写《洗衣服》《大扫除》等。
四、练写篇章,迁移规律
写整篇文章,搭建结构框架很重要。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结构应该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四种:总分式、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本篇章结构的特点,在以仿带写、以仿促写中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总分式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掌握的结构方式。总分式结构又细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就是“总起——分述——总结”,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总分总结构。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把每个自然段的特点依次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着板书总结课文内容,并指出像这样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富饶的西沙群岛》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单元的习作《这儿真美》,要求学生写之前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写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定要突出“美”字,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后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这个要求,简单地说,就是写景时要抓住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呢?首先是选材。教师要先让学生想好写哪一个地方,再说说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吸引人。其次,整理文章框架,按总分总的方式来结构全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板书方式,在草稿本上写出“总——分——总”,并把每个特点写到相应的位置。这样,文章的整体结构就出来了:第一自然段是总起,中间的几个自然段分述每个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尤其是总分总的结构就会有更直观的认识。
(作者单位:荆门市东宝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