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霞 罗娅 姚玉霞
【摘 要】
目的:对医院新生儿科新生儿痰培养中密集出现6例铜绿假单胞菌的异常事件进行调查,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8月18日至23日新生儿痰培养中密集出现6例铜绿假单胞菌的异常事件进行调查,对现场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采集空气、物表、手及各类标本共118份,同时采取临床干预措施。结果:查见
铜绿假单胞菌的6例患儿均是以新生儿肺炎收入院,并在新生儿科接收台就进行采样培养,6例患儿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征象,考虑为污染事件,后均治愈出院。新生儿科接收台上的一次性横单上有污渍,接收台垫下有灰尘,吸痰器的储液瓶内水稍浑浊,操作人员手卫生不到位,采样监测的标本多个不合格。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和手卫生管理、严格无菌操作、重视环境和物表的消毒等,从多方面做好医院感染防控。
【关键词】新生儿;密集出现;异常事件;调查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2-03-145-01
新生儿是指从娩出到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对细菌、病毒和真菌具有普遍易感性,加之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多等多种因素,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暴发的高危科室[1]。我院医院感染办公室接到新生儿科来电,自2016年8月18日至23日新生儿痰培养中密集出现6例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考虑是否为医院感染暴发。针对这一情况,医院对新生儿科、产科、手术室进行了一系列的流行病学调查,采取一系列相关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了事件的发展,之后20天内的培养标本未再出现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8月18日-8月23日7天内共送培养9例,报告有铜绿假单胞菌生长6例。其中男患儿4例,女患儿2例,均为出生后即入院的新生儿;5例为足月孕,1例孕周不祥,体重在2800-4400克之间;4例自然分娩,2例剖宫产;5例羊水三度污染,初生哭声不畅,1例初生哭声不畅;5例院内生产,直接送新生儿科,1例院外生产后送入新生儿科,均以新生儿肺炎收入院。住院日2-5天,平均2.5天。入院即在接收台采集痰标本送培养。
1.2 环境卫生学监测 接到新生儿科报告后,医院感染办公室立即协同检验科细菌室于2016年8月24日-9月05日对新生儿科、产房、手术室进行现场采样,包括新生儿科病房空气、新生儿辐射台物表(接收新生儿处)、吸痰瓶、一次性吸痰管、暖箱内壁物表、所有在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的病床物表。所有新生儿科收治的肺炎患儿都在接收台取痰(包括6例阳性患儿已经出院2例,另4例患儿再次取痰送培养),并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培养;对产科分娩室中一次性产包、切开包、吸痰管、吸引器、无菌婴儿护脐、产房、产科病房、在产房出生后的所有新生儿立即采集痰标本、产妇采阴道分泌物;对手术室的手术间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吸痰器、吸痰管等共计118份标本,所有标本的采集和检测结果的判断,均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
1.3 制定并实施防控措施 协同医务科、护理部召集新生儿科、产科、手术室全体人员进行共同探讨、分析查找存在原因,制定并落实防控措施。
1.3.1 加强环境保洁与消毒隔离工作 整个新生儿科病区包括床单元、仪器设备、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加强了对吸引瓶、暖箱湿化液的及时更换和各类消毒产品正确使用的管理,如一次性物品必须一用一换,酒精、碘伏等消毒液开启后注意使用时限,及是更换。
1.3.2 实施标准预防,落实手卫生规范 进入新生儿科时必须穿戴好新生儿科的专用服装,并做好个人防护,任何诊疗操作均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1.3.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包括院内感染的诊断、防控、新生儿科防控的重点、难点、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等。增强全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各类感控措施的依从性。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情况 首发患儿于2016年8月18日在我院产科自然分娩,因羊水三度污染,初生哭声不畅立即送新生儿科,入院时就在新生儿科辐射台上用注射器采集痰标本送培养。入院时诊断:新生儿肺炎,依据:双肺呼吸音粗,血常规白细胞29.6(10^9/L)。入院经过治疗,8月20日10时出院。出院时一般情况好,哭声响亮,吸吮正常。21日培养结果出来,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通过电话回访,患儿在家一切正常。第二个患儿是2016年8月19日在我院剖宫产娩出,也是因羊水三度污染,初生哭声不畅立即送新生儿科,入院时就在新生儿科辐射台上用注射器采集痰标本送培养。入院时诊断:新生儿肺炎,依据:双肺呼吸音粗,血常规白细胞26.3(10^9/L)。入院经过治疗,8月20日10时出院。出院时一般情况好,哭声响亮,吸吮正常。21日培养结果出来,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通过电话回访,患儿在家一切正常。其余4例患儿均是在18日-23日送培养,结果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入院情况大致相同,住院时间2-5天,全部治愈出院,回访在家一切情况正常。
2.2 病原学结果 8月23日至9月4日,新生儿科采集的痰标本25例(包括4例阳性患儿)、产科新生儿痰标本20例、产妇羊水或阴道分泌物标本20例均无铜绿假单胞菌生长。
2.3 环境卫生学检测结果 采集的118份标本中,手术室和产科标本均合格,新生儿科暖箱和辐射台物表不合格,菌落超标,接收室和病房空气不合格,检出真菌,医务人员手卫生不合格。
2.4 预后 6例患儿均短期内治愈出院,一切情况正常,自2016年8月23日实施防控措施后未再出现新发病例。
3 讨论。
3.1 分析 通过调查、采样结果、各种数据分析,产房各种采样均合格,新生儿科医务人员洗手不合格,辐射台物表、空气均有菌生长 (有人员进出了);新生儿科在23号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更换横单、加强手卫生及各个环节工作管理后所有的新生儿痰培养均为阴性,产科送20例新生儿痰培养及20例产妇羊水或阴道分泌物培养均为阴性。由此推论:此次事件是一个痰标本污染事件。污染的可能是医务人员的手及物表的污染。
3.2 讨论 此次事件,虽然是在新生儿的痰液中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但六例患儿和以往的新生儿肺炎并沒有大的改变,没有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后的相应症状和表现,平均住院日只有2.5天,出院后回访所有患儿均无异常,且4例阳性患儿重新取痰标本未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故不能一看到痰液中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就确定为肺部有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考虑为院内感染暴发。而要通过全盘的调查、了解,核实,最终下定论。
3.3 今后的对策 在全院加强手卫生的宣传及手卫生设施的落实,院感科加强对手卫生的督导和检查;加强对各种一次性物品使用的检查,坚决杜绝一次性物品的重复使用;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管理,特别是新生儿科、产房、手术室、供应室,增加监测的频率,实时掌控。
本次新生儿科新生儿痰培养中密集出现6例铜绿假单胞菌的异常事件,经过医院院感科、临床科室、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细菌室等多个部门的积极配合,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促使临床科室及早采取隔离措施、清洁消毒、加强手卫生等防控措施,事件很快控制。通过此次事件,医务人员提高了感控意识、科室加强了感控管理、医院取得了良好的处理院内感染暴发及异常事件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华、孙珍,顾安曼,等.一起新生儿科导管相关真菌血流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8):1852-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