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杰
【关键词】新时代;立德树人;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4-0056-02
当前,立德树人成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上既有响应国家宏观要求的使命,又有体现教育类型特色的必要。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需要体现如下三个层次。
一、激发投身科技强国的崇高精神
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既有必要更有基础,国家也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为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阶段和各类型教育为之奋斗。然而,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比较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技术要求和流程的讲解,强调以实训来巩固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这固然重要,但不少教师在向职业教育接受者讲解国家宏观战略时往往望而却步,或自觉不自觉地降低要求。
激发广大学生投身科技强国的崇高精神,必须用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重要渠道。思政课程的重要标准是不能降低要求,要通过学原文、悟原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理解担当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主要内涵,增强责任感、荣誉感、紧迫感。当从国家发展角度考虑学习问题时,其动力要比只是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工作大得多。课程思政方面,要鼓励和要求广大专业课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大力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技强国勇气和智慧的资料,深入、动情地讲,立体地分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同时,还应大力推进双创教育,使学生既具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又拥有更多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勇气。
二、深植胸怀技术伦理的敬畏之感
高科技犯罪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是整个社会之痛。因此,职业教育把技术伦理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和层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职业教育中技术伦理教育往往是缺席的。专业课教师在讲解技术历史和技术要点时,往往把精力用于所教专业的基本历史,而且一般是从技术进步和技术对社会贡献的角度展开,很少涉及技术伦理,这不利于学生从立体层面理解所学技术的整体状况。
深植学生对技术伦理的敬畏之感,必须实现德技并重的教育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内容选择上把技术伦理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安排。与平铺直叙地分析相关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相比,对技术领域中创新失败案例的分析、对个别技术工作者利用某些技术进行有害于社会的尝试的分析,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发展的多样性、艰巨性、复杂性进行深刻理解。完全可以想象,当毒奶粉、毒疫苗、毒馒头成为整个社会之痛时,我们该反思的或许不是药物本身的科学成分问题,而是应该思考本该用于造福人类的技术创新为什么发生了异化,以致成为个别人、个别商家牟取非法利益、危害社会的重要抓手。
在批判上述不良事件时,我们当然要指责个别商家或个人职业道德的沦丧。但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恶行得以实现有一个重要的技术依托和技术背景。是谁将配方进行了更改?是谁对技术产品的使用范围和方法进行了修改?他们是在何种动机下进行了更改?他们在学习技术时,是否知晓“技术伦理”四个字?而这些正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三、彰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
尽管国家对工匠精神广泛影响力的延展和巩固有更高层的安排,但在社会大众中,工匠精神依然被理解为在具体的技术工作场景中的工作状态,以精益求精、细致认真为主要标志。然而,与质量强国密切相关的工匠精神不仅具有个人意义——使其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更高质量技术产品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它也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工匠精神的充分彰显不仅关涉物品制造或方案设计等具体而真实的工作项目或基本单元,而且关涉营造质量文化、倡导标准意识等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
但是,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往往多是对“5S”“6S”等基本生产工作要求或标准的引入和讲解,多是对注重细节、无限认真的倡导。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往往具体化为收拾好工作用具、做好实训室卫生、严格完成多少个技术步骤等,而对工匠精神的更立体的意义和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另外,高度贴近用户对技术产品的要求、对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等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方面显然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学校教育的短板。
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只是在技术实训室内对具体操作细节的跟踪与重视,还需要通过精神培育、知识获得、技能体验等多个方面加以实现。比如,通过班会等形式对工匠精神的立体内涵进行全面分析,让学生在辨明的基础上种下工匠精神的种子;通过各课程内容的再整理,让学生在学习具体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工匠精神实现和延展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实训后的反思进一步增强对工匠精神的体验。对于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而言,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八分实训两分反思的效果遠远比不上四分实训六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