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好一节课需要好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堂教学诸多环节、多个要素,各个要素的设计内涵不同,但设计原则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以追求最佳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4-0014-04
【作者简介】张海泉,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4)宝马BEST机电项目负责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高职课程与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要具备“五实”特征:一“扎实”,即有意义,体现在学生学到了新知识和新技能,在课堂上有了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二“充实”,即有效率,一节课下来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三“丰实”,即有生成,一节课不是事先设定好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有真实的情感、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有过程状态和资源的生成。四“平实”,即能常态化,一节课能够经常同质呈现。五“真实”,即有缺憾,没有一节课上下来是完美的,都会有缺憾,需要我们去反思,加以进一步完善。[1]要上出一节好课,不能靠临时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和课堂教学活动几个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始终围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精准的学情分析,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进行,本文将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步骤,从课堂教学各要素内涵的设计方法入手,分析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素组成包括:
1.活动主题;
2.活动目标;
3.教师活动:信息传递,提问,布置学生活动任务,观察记录学生活动过程,回顾活动,活动点评总结,等等;
4.学生活动:提问,记录,完成教师布置的活动任务,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实验实训练习,代表陈述,成果展示,等等;
5.活动时间;
6.活动工具: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工具,如多媒体设备、黑板、海报、实验实训设备、教材/手册/各种工具书,等等;
7.活动反思:教师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活动实施后的反思与改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必须厘清各个组成要素的内涵。各要素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切合各个要素的内涵和需求。
一、活动主题
教学活动主题就是一节课课题的若干子项目,将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切分成若干个“教学内容块”,每一个“教学内容块”的主题就是不同教学活动的活动主题。“教学内容块”是教师在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乃至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消化、整合之后,针对特定教学目标群体进行的教学内容切分。教学活动主题的确定,在知识结构上要体现层次性、全面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要渐进式地呈现活动主题涵盖的知识技能内容,突出重点或难点;要根据具体的学情,推进时考虑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和学习习惯,否则会让学生在衔接上感到突兀,不利于他们对内容的整体把控和归纳总结。
二、活动目标
教学活动目标在设计上不同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活动目标从属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目标依托具体的教学活动达成,它更直接,更易操作,更易实现,更具灵活性;教学活动要根据具体学情、教学环境、设施设备、教辅材料等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测、反馈、调整,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才会有生成性,教学内容才会扎实丰满。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活动内容的设计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师在设计时应更加关注课堂活动内容的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既要强调“教书”还要注重“育人”;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的内容才是设计的主体,教师活动要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起辅助和引导作用。
(一)布置任务阶段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内容是他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具体来说:一,任务内容的设计必须围绕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二,根据学情,任务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
“布置任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目标要求、活动方式要求。图2是一节中职语文课《将进酒》教学活动1“新课导入”环节的活动内容。该活动的设计目标是:采用“飞花令”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导入新课。该活动形式新颖,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度高,能够快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为了使活动能够达到预期设计效果,教师需要准备好活动所需材料;比赛设计合理,并与新课内容紧密衔接;小组成员搭配做到实力均衡;教室桌椅都要精心布置。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活动才有可能达到教学目标。
(二)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实施是教学活动的“精华”,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活动过程围绕任务内容进行,可视、可控,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二,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做到“收”与“放”的平衡。过分的“收”容易抹杀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过分的“放”容易使课堂活动失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觀察记录活动过程,包括学生个体观点、小组研讨结论或分歧点、实验实训数据和成果等,为接下来的活动回顾和总结预备第一手“学情信息”。二是有限度、有选择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采取鼓励、肯定、引导、协助等方式,体会学生情感,掌握学生活动进度和学生存在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上的“障碍”,尤其要帮助困难生建立参与活动的信心。不少教师在设计时仅仅把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重点,其实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才是更为重要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则会在学生的具体学习中体现出来。活动实施过程中还要允许学生“兜圈子”“走弯路”,允许“正反派”的思想碰撞。学生对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也为接下来教师释疑提供了“一点就通”的机会。
(三)活动回顾阶段
活动回顾,简单说就是对学生活动的“复盘”和“剪接处理”,是围绕活动任务侧重呈现活动产出,包括而不限于数据、结论、个人和整体观点、疑惑、心得体会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确认、反馈和点评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还要释疑,引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根据学生在活动目的方面的达成度,做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补充,甚至要制订二次活动方案。教学活动一要有复盘过程,这样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点评反馈才有着力点,学生才能明白自己好在哪里,欠在哪里,如何去补差。二要鼓励肯定学生不同的活动成果,让学生产生存在感,进一步提高他参与后续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要对学生活动成果形成师生共识,如果学生不光自己会还能把别人“教会”,对其能力的培养就从知识技能层面提高到了综合核心素养的层面。四是回顾可以多元化、多维度、全方位。多元化指有学生陈述、视频录播和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多维度指可以重点回顾活动中的某方面,可以是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是情感体验;全方位指的是全面回顾活动得失,学生可以对同学、老师提出异议,比如在团队合作、小组分工甚至活动工具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五是回顾新技能和新知识的传递和生成,教师对活动中出现的客观性的知识、技能错误及时纠正,对达成共识的内容生成给予肯定和推广。
(四)活动总结阶段
每一个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都需要对活动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资源生成进行总结归纳。总结要“落地”,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总结要“可视化”,总结归纳出来的所有信息可供学生记录、整理和复习。
活动内容设计解决的是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在做中得到了什么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结合。
四、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持续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教师要尽量做到学情分析精准,不同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才能合理;教学设备和教辅材料准备充分,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活动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五、活動工具(略)
六、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是教师针对教学活动实施后的反思与改进,对教学活动过程形成动态监控。活动反思需要记录细节,既要关注整体也要关注个体,针对问题制定改进的计划措施,以便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予以补救,检验效果。
教学活动实现从设计向实施的转化还需要教师的二次创造。设计解决了“做什么”,实施则解决“怎么做”,这需要教师通过“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的循环过程实现教学活动设计的优化,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