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一直都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端目标,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学科课程统整,优化基础课程,整合资源,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他们以课程统整为突破口进行研究,打破学科之间固有的域限,以“集体优化课堂”教学范式为抓手,提出课程要实现由“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推进课程优化改革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其研究价值如下——
1.统整课程结构,拓展育人视野。连云港市海宁中学将原来的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方式优化整合为五大领域:“道德品质、人文情怀、科学技术、体育健康、艺术审美”。他们着力打破那些固有的不同学科间界线分明的边界,穿越那些近乎僵化的学科与知识界限,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上述三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该校通过课程的统整,用多路径、多形式、多元化的方式来实施课堂教学,切实从人本性、全面性、充分性、实践性、趣味性等多维度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
2.架构新型体系,助力立体育人。连云港市海宁中学借课程统整机遇,将“集体优化课堂”引入深水区。他们构建了新型的体系:课程体系、学科组体系、年级组体系、师生体系等。在新型关系的引领下,他们不断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探寻适合学生的课程建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通过架构多元共生的新型体系,使学科教学自觉转化为人的终身发展,不再单纯局限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他们更关注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锻炼,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综合性,真正做到了立体育人。
3.优化教育生态,提升教师能力。连云港市海宁中学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生态,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唤醒了教师的课程意识,育人意识,助推了教师课程整合与开发的内在动力。学校提出的课程统整,打破了课程改革的思想壁垒,优化了课程结构样态,以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了教育教学的品质。因此,学校提出建构基于国情、校情的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并以此指导各学段各学科目标的设置、知识的编排,建立新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破与立、增与减、放与收、融与纳,其课程统整能力、核心素养建构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连云港市海宁中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统整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教师对课程的顶层设计能力,而且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在课程统整的引领下落地生根。其课程统整的经验和做法,对我们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