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签理论的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教育与管理

2019-03-29 12:03吴丽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管理教育

摘 要:标签理论对于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具有一定的作用,标签理论的对于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具有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的双重影响,合理利用标签理论的双重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利于老师对于班级的教育与管理。

关键词:标签理论;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教育;管理

随着小学生进入五六年级,身体方面和认知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社会,对老师有了自己的主观认知,逐步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在性格方面由于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不足,很容易就形成叛逆的性格。对于“青春期叛逆”的问题,不单单是有学生自身因素,由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也可能来自外部因素,比如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足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当然“青春期叛逆”是一个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们应该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个现象,笔者基于标签理论客观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的问题,以期从教师的角度能够合理的应对“青春期叛逆”学生问题,对小学的德育工作者有一个启发作用。

一、基于标签理论的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

所谓“叛逆心理”是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主观环境与客观需求发生不一致的时候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抵制思想和举动,由于生理和心理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的一种逆反心理和叛逆的举动。这种叛逆并不是一种先天的原因产生的,也不是只有在學生的青春期出现,叛逆会伴随人的一生。

标签理论认为“青春期叛逆”是一种人为的标签行为,是一种小学高年级学生被动被贴了标签的行为。所谓叛逆,就是说明学生的举动与教师的要求发生相悖时候的一种举动,是一种偏离了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的举动,是一种行为的偏差的表现。“标签理论”认为凡事背离了某种内部规定的行为规范要求的举动都是偏差行为。“贴标签”说明学生的行为规范经常性的背离学校的规范和老师家长的要求。“贴标签”实际上是教师和家长等对学生一种认知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是一种阶段性和变化的评价,因此,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对学生持续“贴标签”的过程。我们的社会强调长辈和晚辈关系,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当晚辈的想法与长辈的想法发生冲突的时候,晚辈的想法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叛逆”,同样,发生在学校里就是学生的举动如果与老师的想法不一致时,就会被认为是“叛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标签理论的小学生高年级的“青春期叛逆”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

二、标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叛逆”的双重影响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个体认知程度较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有了较大的变化,从小学低年级的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到具有自己个体认知的转变,尤其是被标签化的“青春期叛逆”的学生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主观认识。这个时候,标签化对学生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双重影响。

(一)标签对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的正向作用

标签的正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方面,另外一个就是学生本身。从老师方面来说,对于“青春期叛逆”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贴标签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在某一个阶段的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的过程,也是老师对教学效果的一种体现。这个“贴标签”的过程,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个参考,对于老师选择合适的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方法起到了一个指向性的作用。从学生本身来说,“贴标签”的过程是老师对自己在某一个阶段的表现的评价,对于今后的改变有一个参照的作用。

老师对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的正向“标签”,是一种对学生的肯定,这种肯定对于学生来说是积极的,会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自己行为举动的坚持,从而促进学生的行为举动更加符合学校规定的行为规范。正向“标签”对于好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完善其在自我认知方面的自信心,能够强化其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坚持,能够改善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往,进一步促进班级氛围的和谐。对于偶尔出现一些偏离行为规范的行为,老师却不对学生马上做出评判性评价,而继续对学生采用积极的正向标签,能够促使学生回归正向标签。因此,针对小学生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老师应该积极采用正向“标签”,促进其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二)标签对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的负向作用

老师对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的“贴标签”的行为作用明显,尤其是对该阶段的学生的评判性和否定的评价,在“贴标签”的初始阶段,其作用更加明显。“贴标签”的负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情况。

首先,对于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的学生的行为和举动“贴标签”带有评判性和否定性标签,学生对该标签的心理较为脆弱,能够被动接受这种负向作用的标签,因此产生了自我暗示的作用,认为自己就是不行,自己就是垃圾,进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差生,不思进取,最终形成一个常态,成为一个真正的差生。老师如果在某种情况下给学生“贴标签”,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本来老师的意思是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不足,改进就可以了,结果,“贴标签”产生了负向作用,反而促进了学生向反面发展。

其次,“贴标签”促使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之间形成小团体。由于老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给学生“贴标签”,导致部分学生模仿老师对标签的问题学生的评价和排斥,对问题学生进行了疏远,小学生处在集体生活中,比较喜欢群体活动,这样,好学生和问题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互相之间的一个小团体。问题学生会产生更加剧烈的反抗,对于自己所贴的标签麻木,互相之间获得情感和心理的认可,成为学校边缘的一个小团体,这样,对于老师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三、标签化下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教育与管理

“贴标签”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加便利的教育和管理学生,但是由于其具有正向和负向作用,因此,需要合理的使用其正向作用,加强对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改善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规避负向作用,避免“贴标签”带来的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规避小团体的形成,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格。因此,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的对待学生,合理的贴标签

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在老师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日常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对于问题学生,尤其是处于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更加应该平等的对待他们,避免对一些问题学生“贴标签”,防止因为“贴标签”对学生的心理出现负向作用,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学生个体出现差异。

“贴标签”是老师对学生在某一阶段表现的评价,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只是某个时间点的表现,给学生“贴标签”只是一个静止的诊断性结果,但是对未来的发展却不能够完全代替,因此,老师在给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贴标签的时候,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化正向作用,积极避免不利因素的影響,合理的给学生贴标签,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积极发展。

(二)及时贴上正向标签

由于“贴标签”具有正向作用,老师在日常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行为举动密切关注,一旦学生的表现良好,就及时给学生贴上正向标签,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行为举动,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的学生处于一个自我为中心的认知阶段,对于符合自己认知的比较能够接受,老师的态度如果与自己的行为举动相吻合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强化自己的行为举动。老师及时给该阶段的学生贴标签,能够强化学生的行为举动,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老师应该与家长联系,将学生的良好行为举动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也参与进来,采用发挥“贴标签”的正向作用,家长和老师合力将学生朝更加好的方向引导,推动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

(三)引导“问题”学生回归

一部分学生在“贴标签”的负向作用下成为了“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对于老师在日常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会产生不良影响,“问题”学生之间也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这些学生抱团在一起,对班级的凝集力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老师必须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回归班级的大家庭,老师需要对这个群体的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整体动态进行把握。

老师需要逐个对这个群体的学生进行正向“标签”,让这些学生对自己产生正向认识,需要合理利用学生家长和好学生的参与,在公开场合给这些学生暗示,贴上良性的标签,使其对自我能够认同。积极引导这些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让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班级的力量。当然,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让这些学生回归。

四、结语

通过对标签理论的阐述,结合标签理论对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的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的双重影响,对小学高年级“青春期叛逆”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合理贴标签,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及时贴标签,并引导“问题”学生回归。

参考文献

[1] 黄玉兰,张钦林.基于标签理论的“青春期叛逆”的解读[J].基础教育研究,2018(09).

[2] 田洪星.青少年叛逆的社会性分析[J].教育探索,2015(08).

[3] 赵兴源.标签理论视野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与管理[J].高教论坛,2018(07).

作者简介:吴丽华(1977.10- ),女,浙江杭州人,本科,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英语。

猜你喜欢
小学高年级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