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微型社交媒体日益成为青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成为青年群体的常态。而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他们的婚姻状况也日益成为青年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明星婚变事件多发,几乎每一起都能引起一阵舆论狂潮。基于此,文章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法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探究明星婚变对青年家庭伦理影响的状况,并试图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化、规范化的建议。
关键词:微时代;明星婚变;青年;家庭伦理;影响
一、微时代下明星婚变与青年家庭伦理的界定及其联系
(一)家庭伦理的内涵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家庭伦理这一术语的界定并不统一,2005年高乐田在文章《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中指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然经济与宗法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明的产物,总体上说,它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依据、以家或家族为本位、以等级差序为基本结构、以父子关系为轴心、以孝为主要运作手段的超稳定的伦理系统。”而现代家庭伦理则主要指“一种以人为本、以自由为核心、以幸福为目标的新型伦理。”对传统家庭伦理和现代家庭伦理做了区分。笔者比较认同李庚在《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看未来中国家庭服务与教育》一文中对家庭伦理的界定,他指出:“家庭伦理是随着家庭的建立而产生的一种人伦关系,是调节家庭成员关系的行为准则。”家庭伦理伴随家庭的建立而产生,是一种人伦关系。如古代思想家提倡的“家和睦邻、仁爱礼让、勤俭持家”等道德原则,倡导的“目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道德规范。
(二)明星婚变现状
在古代,“明星”指天空中明亮的星,如朱熹集传中讲的:“明星,启明之星,先日而出者也。”后来指称一些有名望的、有成就的人。由于高知名度和典型的代表性,明星的婚姻、家庭也倍受粉丝和相关媒体的关注。下面主要从明星婚外恋、闪婚闪离等方面阐述明星婚变现状:
首先,婚外恋。婚外恋是指已婚者同非配偶的异性之间发生情感关系。我国《婚姻法》规定,婚姻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开放,个体自我意識逐步崛起,社会包容、开放的观念日趋成熟,进而对婚姻家庭生活、性生活质量和情感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明星因婚外恋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案例屡见不鲜,如王宝强马蓉离婚案。
其次,闪婚闪离。所谓的“闪婚闪离”就是一种“快餐文化”在婚姻观的蔓延。由于生活节奏紧张,生活压力沉重,个体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深入了解结婚对象,而是不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快速结婚。婚后激情消退,在柴米油盐中开始迷失,出现“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局面。如体育明星刘翔,他和葛天婚后不到一年时间因性格不合宣告离婚,可谓闪婚闪离的典范。
明星这种频繁的婚变使原有的以“责任”为核心内容的婚姻权利结构失衡,个体因私欲上演婚姻“退出权”的行为突破了“家庭政治”的框架,导致了家庭生活伦理内容的空洞化,并为家庭转型注入了一丝隐忧。除此之外,一些明星大张旗鼓的宣布自己的婚姻状况,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原本一场很普通的婚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持续发酵引发强烈互动效应,是社会道德风气的严重败坏。
二、微时代下明星婚变对青年家庭伦理的影响
价值观的本质是主体的价值立场、态度和根本观点。文章也主要从青年择偶观、性爱观、婚姻观等方面分析微时代下青年家庭伦理的变化。
(一)择偶观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的择偶标准比较多元,但总体上比较注重人品、价值观和能力。在关于“选择配偶时最看重什么”的多选项调查中,319人参与。其中选择“人品”的达239人次,占总人数92.16%,排在第一位。后面依次是价值观、工作能力、家庭背景、相貌、学历、性格等。以上数据表明,微时代下青年择偶标准比较多元,但更看重人品、价值观和能力,对家庭背景、相貌等因素的考虑虽存在,但有所降低。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转化相呼应,青年人在择偶时也更注重精神契合。
(二)婚姻观
新时代青年对婚姻仍有着美好期许,从调查中关于“婚姻与爱情的关系”来看,84.01%的被调查者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好的婚姻需要情感的积淀”;7.52%认为“有爱情不一定有婚姻”;2.82%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余表示“不清楚”。关于“理想的婚姻生活”,90%以上的青年选择“家庭和睦”、“民主平等”、“仁爱礼让”。以上数据表明,新时代青年更看重婚姻质量,认为维系婚姻的基础是爱情,而和睦、平等、仁爱等是理想美满婚姻生活的必要因素。
(三)性爱观
性观念开放,对婚前性行为较为宽容。调查中关于“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的问题,62.38%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接受”;22.88%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要以结婚为目的就可以”;14.72%的表示“不赞同”。由此可见,当代青年的性爱观念比较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但是,性开放也带来不少危害,使得当事人财产与人身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同时随着交往时间的延续,双方对婚姻、家庭所必须有的那份责任感渐渐淡化,导致婚姻的向心力愈来愈小,反之离心力愈来愈大。
三、微时代下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家庭伦理的对策
研究表明,青年群体的婚姻价值观整体比较健康,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规范引导。
(一)优化社会环境
关于社会环境的优化,一是要增强大众媒体尤其是微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尤其是严格把关新闻报道、网址网站、文学及影视作品的选题和内容,宣扬积极健康的婚姻价值观,杜绝畸形婚姻、金钱婚姻等低俗的丑陋的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婚姻观,为美好婚姻生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要加大政府及相关机构对正确婚姻观的宣传教育力度,深化青年对家庭伦理的认识。这里正确的婚姻观包括正确的婚姻伦理观、正确的婚姻法治观、正确的家庭美德观等,进而促使青年相信并勇于追求真善美,推动家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二)深化学校和家庭教育
学校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婚姻道德教育的内容,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家庭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的远见卓识、婚姻关系、家庭伦理对子女的婚姻家庭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要发挥言传身教的模范带动作用,要主动与青年子女交流,走进子女内心,解答子女感情婚姻中的困惑,做子女的“良师益友”。结合二者,家庭要配合学校的婚姻、家庭伦理教育,形成青年婚姻、家庭伦理教育的合力。
(三)加强自身教育
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除了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及家庭教育之外,还需从自身出发,加强自身教育,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家庭伦理的良性发展。在爱情观方面,要对爱情有正确的认识,爱情不是简单地喜欢和索取,而是欣赏、尊重、责任与奉献,对待爱情要专一、谨慎、严肃。在择偶观方面,要摆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追求真善美。在婚姻价值观方面,要互行忠恕之道、恭敬谦让、信任忠诚,自觉履行自己在婚姻家庭中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周全德.论青年与爱情文明建设[J].伦理学研究,2003 (12).
[2] 刁龙.后现代文化对中国青年婚姻伦理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0).
[3] 宋希仁.家庭伦理的人类学研究——解读恩格斯的家庭伦理学[J].伦理学研究,2002(02).
[4] 高乐田.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J].哲学研究,2005(09).
[5] 牛绍娜,陈延斌.优秀家风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基金项目:文章为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微时代下明星婚变对青年家庭伦理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C17024。
作者简介:段晓娟,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