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鹏
摘 要: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抑郁量表、孤独感量表及应对方式问卷对湖南省两所中学796名留守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孤独感在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应对内化可以缓冲孤独感对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生活事件;抑郁;孤独感;应对方式;留守青少年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抑郁正成为21世纪人类身心健康影响最大障碍。青少年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过渡期,也是身心面临巨大变化,成熟面临诸多危机的时期,这一切都是导致青少年阶段处在抑郁高发时期,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示抑郁在青少年阶段的检出率达20%-44%,因此在该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因亲戚缺失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并发展成为抑郁障碍。近些年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展开了青少年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关系模型的纵向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生活事件对抑郁在青少年期间有着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南省耒阳市的两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率为93.53%。被试年龄范围为11-17岁,M=13.54,SD=1.20,其中男生352人(44.15%),女生444人(55.85%);独生子女57人(7.15%),非独生子女739人(92.85%)。
(二)研究工具
(1)抑郁量表
采用汪向东等人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均分越高说明抑郁状况出现的频度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5。
(2)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刘贤臣等人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测量青少年因负性生活事件引发的心理应激水平。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5。
(3)孤独量表
采用刘平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用来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差距而产生的孤独,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6。
(4)应对方式量表
采用Causey和Dubow编制的问题应对策略量表CSI自述性应对量表,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4,应对内化和应对外化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00、0.772。
(三)统计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Bootstrap法。
二、结果
(一)各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表1列举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值。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对于男女生来说,生活事件、孤独感、应对内化和抑郁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以生活事件、孤独感、应对内化与抑郁为因变量,性别(男生和女生)、年龄(11-17岁)以及独生子女(独子和非独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4,796)=5.289,p<0.001,η2=0.026;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4,796)=2.195,p<0.001,η2=0.066;独生子女的主效应显著,F(4,796)=3.724,p<0.01,η2=0.019。
(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检测
由于中介效应估计值的分布往往不是呈现正态分布,因此本研究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测。由表2可知生活事件对抑郁的直接影响的95%置信区间为(0.295,0.358),孤独感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26,0.056),均不包含0。因此,生活事件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以及中介效应都是显著的。
(三)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如表2中所示,生活事件能够极为显著正向预测抑郁(c1=0.346,p<0.001),应对内化同样能够极为显著正向预测抑郁(c2=0.305,p<0.001),但生活事件与应对内化的交互项对抑郁的预测效果不显著(c3=0.005,p>0.05)。生活事件能够极为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a1=0.083,p<0.001),应对内化同样能够极为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a2=0.361,p<0.001),但生活事件与应对内化的交互项对孤独感的预测效果不显著(a3=0.004,p>0.05)。生活事件与应对内化的交互项对抑郁的预测效果不显著(c3=0.005,p>0.05),孤獨感显著正向预测抑郁(b1=0.345,p<0.001),且孤独感与应对内化的交互项对抑郁同样起着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2=0.018,p<0.01)。因此,应对内化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条路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
三、讨论
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有代表性样本,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综合考察了环境因素(生活事件)、个体因素(孤独感)和调节因素(应对方式)对抑郁的影响,考察了孤独感在生活事件和留守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应对内化对中介过程的调节作用。验证了生活事件在留守青少年抑郁中的作用,即经历越多的生活事件,留守青少年患抑郁障碍的风险系数越大。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了解留守青少年抑郁高发的又一影响因素,对提高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在萌芽阶段防范抑郁障碍或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发现,生活事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留守青少年抑郁,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生活事件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并且与抑郁呈现正相关,生活事件可以独立预测青少年抑郁,这与生活事件知觉的认知──知识系统模型认为生活事件控制力知觉与个体抑郁水平及心理控制源相关,这一理论讲述生活事件控制力知觉受个体抑郁水平高低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孤独感在生活事件和留守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经历过多生活事件的留守青少年更易产生孤僻孤独处事风格,进而更为严重导致留守青少年发展成为抑郁型人格障碍,乃至抑郁病症。这也就是说孤独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及抑郁之间是一种重要机制之一。该发现从无望抑郁理论角度对青少年生活事件及抑郁之间关系提供了可能性解释,即青少年长久的面临生活事件,会做出同样消极的内部归因及无助失落感,进一步加速内心抑郁障碍蔓延趋势。“断奶期”的留守青少年比其他年龄阶段留守儿童有着更多的身心巨变体验,由于心理成熟度不高,面对生活事件,采取逃避现实,孤立自己的方式,严重的会出现自伤行为及封闭抑郁心理。
参考文献
[1] HOLDENC.Global 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Science,2000,288(5463):39-40.
[2] INGRAM R E,LUXTON D D.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s[M].2005.
[3] 朱清,范方,郑裕鸿,等.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14-7.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1):306-10.
[5]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精神医学杂志,1997(1):15-9.
[6] 刘平.UCLA孤独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284-7.
[7] CAUSEY D L,DUBOW E F.Development of a self-report coping measure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92,21(1):47-59.
[8] 陈慧,邓慧华,钟萍,等.青少年早期的抑郁與生活事件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80-3.
[9] VADHER A,NDETEI D M.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in a Kenyan setting[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1981,139(139):134.
[10] WANG D,GAN Y.A COGNITIVE-KNOWLEDGE SYSTEM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LABILITY ON LIFE EVENTS[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1994.
[1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9.
[12] 俞杰,徐美玉,季建玲,等.农村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状态与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4, 13(1): 68-9.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CX2017 B38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YBA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