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文化语境下“新文人音乐”的建构

2019-03-29 01:15樊霄英
戏剧之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建构

樊霄英

【摘 要】为了使中国民族乐派登上世界的历史舞台,文人音乐家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作为传统音乐中的文人音乐,在当代语境下,应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根不能变,还要结合当代的新情况,从美学定位,建立学术理论体系,改善教育课程体系等建构“新文人乐派”。

【关键词】文化语境;新文人音乐;建构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64-02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新文人音乐”的建构显得格外重要。

一、新文人音乐建构的提出依据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绘画界的边平山组织发起了“中国新文人画”倡议,进入21世纪,“新文人画”画家群体成为中国国画界的主导和中坚力量。中国书法界于1997年,由胡湛在《当代书法流派批评》中首次提出“新文人书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丰富的著作,开展了极有影响的科研活动,也有成绩斐然的书法作品,成为当代书坛的主流。“琴棋书画”被称为“文人四友”,是古代文人修身必须掌握的技能。“琴”是文人音乐的最初符号,文人音乐则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音乐。近年来,音乐界对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呼声很高,民族音乐从理论研究到作曲、表演等方面都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文人音乐”是最具有文化自觉和时代责任感的力量,势必应成为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中坚力量。可以说,对“新文人音乐”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文人音乐”这一概念的传统继承;另一方面也是受当今书画界的启发,最重要的是,它是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时代需要。

二、新文人音乐的解读

“新文人音乐”是在“文人音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它具有传承性;其次,它又不同于传统的“文人音乐”,具有新的特征。

传统的“文人音乐”创作的主体是“士”。战国以后,“士”所指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汉书·食货志》云:“学以居位曰士。”《后汉书》中也有“以才智用者谓之士。”音乐创作不是其职业,而是修身养性的功课。他们的音乐是自娱性的,不是他娱性的。他们的创作内容是琴乐与词调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文人音乐”应该有“新”的认识。首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音乐创作成为职业。其次,音乐的功能更多具有他娱性。音乐的创作内容也远远超出传统的琴乐和词调音乐。“文人音乐”这种音乐种类的划分是从音乐创作主体及音乐的对象来划分的,因此“文人音乐”在当代的音乐生活中,体裁就更加丰富。

“新文人音乐”的认识应把握几点:第一,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这个“根”不能变。对中国传统音乐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没有继承传统音乐语言的音乐表达不在这一范畴。第二,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人应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并掌握当代先进的文化和技能。在全世界第一代文明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得到了最为系统、连贯的继承与发展,就是因为它是开放的,不断融合的过程。继承传统并不是抱守传统,亦步亦趋,完全复古,而是同时掌握了现代的优秀文化成果,发展传统。第三,遵循文人的精神内核和审美气质。文人从先秦时期就是“士、农、工、商”四民之一,到今天的“工、农、商、学、兵”,文人一直是作为独立的阶层出现,就是因为他们有独立的精神内核和审美气质。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文人“天人合一”精神内核和“中正平和”审美气质不能变。

三、“新文人音乐”的建构的设想

(一)“新文人音乐”的美学原则应遵循“雅俗共赏”。孔子是中国文人的代表,儒家思想是渗透到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内核,他说音乐要“发乎情,止乎礼义。”要“中正和谐”。在中国审美的文化传统里,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意境绵远是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典雅”“高雅”成为文人音乐的符号。传统文人音乐的琴乐到今天成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语言晦涩難懂,故弄玄虚只会自取灭亡,要想将文人音乐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里发挥巨大作用,必须遵循“雅俗共赏”的审美原则。

(二)“新文人音乐”的创作的根要扎在传统音乐文化里。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创作包括作曲家、词作家和二度创作的演奏家,演唱家。美籍华人周文中在《华人作曲家何去何从》中提出:“若想要全世界的听众理解我们的文化,就要亲身了解,并且严肃考察尚存在中国、韩国、日本及其他地区的文化遗产。唐朝时期中国作曲家吸收南亚和中亚的调式体系,创造出新的俗乐。16世纪朱载堉计算的平均律可以导致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的面世,我们当代的作曲家,怎么不可以?问题在于,华人作曲家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感到陌生,又从何而谈‘中西汇流?”这段对作曲家说的话,同样适合于“新文人音乐”作曲家及二度创作的表演家们,我们要扪心自问:“对于传统音乐,我们了解了多少?”以当今非常活跃的“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为例,一首古诗《关雎》除了《风雅十二诗谱》中的古谱、张乃诚、赵季平创作等三个版本外,还有其他很多种曲谱,这些曲谱都是好的吗?歌手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随意地乱加装饰音,舞台表演随心所欲,这符合古诗词的意蕴吗?“新文人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应该是有一定规范的,这种规范来自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底蕴。

(三)“新文人音乐”的学术理论架构亟待完成。一个乐派的形成,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做支撑。“新文人音乐”的建构,急需从事音乐事业的专业人士对传统文献的挖掘和研究,急需建构新的学术理论体系。目前,学术理论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乐理方面的杜亚雄的《中国乐理》;古代唱论方面研究有白宁著《燕南芝庵<唱论>研究》,《<乐府传声>声腔美学思想研究》等;当代民族声乐研究有《京剧声乐研究》《腔词关系研究》等。“新文人音乐”的理论架构一方面要更深入地挖掘、整理、研究古文献,另一方面,要和当代的音乐实践相结合,和当代的其他科学成果相结合,成为音乐实践的营养供给者,经验总结者,方向引领者。

(四)音乐教育要为“新文人音乐”提供智力保障。专业音乐教育要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面学习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目前所出现的音乐主体素质匮乏,经典断层,内涵缺失,文人精神失落都可归结到专业音乐教育的缺失。回顾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从20世纪初开始,就是以介绍和学习西欧的音乐为主,以至于目前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从乐理到技巧学习都是以西欧的体系为主。“新文人音乐”的发展首先一定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连从事专业音乐的人对传统音乐都了解甚少,何谈继承和创新?在全民的音乐教育中,也要培养“新文人音乐”的听众。比如,作曲家谷建芬创作了近50首古诗词歌曲《新学堂歌》,就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这种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作品,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笔者也呼吁将“新文人音乐”的鉴赏走向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课堂。

“新文人音乐”的提出旨在呼吁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旨在文人音乐家应主动担负起将中国乐派登上世界舞台这一历史责任;旨在将从事民族音乐发展的音乐人用统一的价值观所引领,产生合力,在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这一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文人音乐家应该孜孜求索,永不停息,这样,我们才有文化的自信,才能将中国民族音乐登上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周文中.华人音乐家何去何从[J].音乐艺术,2008(1).

[2]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