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安
(福建商学院 传媒与会展学院,福建 福州,350012)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明确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不单体现在生态文明方面,还应体现在人的文化自觉方面。在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要构建全面和谐人格,实现全方位育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美的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美的含义较为丰富,朱光潜[1]指出,美是人生艺术化、人心净化的必由之路。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2]。美育最基本的含义是感性教育,即在理性教育的同时,促进人的感性发展,如想象、情感或意识的发展。在物质欲望和精神生活追求大爆发的时代,美育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普遍认可,校园内过多的商业和功利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念,弱化了他们的审美判断力。有的大学生往往认为美的享受就是娱乐消遣,分不清“审美愉悦”和“感觉舒适”的区别[3]。在新时代,美育应不再简单被认为是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教育,而认为美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对象的说法,也并不准确和完整。美的呈现已更加丰富,它包含了生命美、社会美、日常生活美和生态美等多方面的内容。新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高校实施的审美教育在教学中所占的课时少之又少,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较之德育,美育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应有重视,美育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笔者对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和福州理工学院两所高校的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1份。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和分析、归纳调查数据,发现高校存在美育氛围营造成效欠佳、美育考评机制不完善、大学生美育实践活动不充分等问题。
高校存在校园美育氛围欠佳的问题,表现在:在美育认知上,大学生美育意识淡薄,清楚美育含义和美的知识的学生较少;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美育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职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不高;当前一些高校美育的实施状况欠佳,有的高校只开设了文学鉴赏方面的选修课程,却没有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在社团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发展,大学社团组织是开展课外美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但有些社团活动开展得不够好,活动形式和内容呆板,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在接触美的途径上,大学生通过网络和影视了解美的知识居多;在调查的高校中有的缺乏大型的美育活动场所(室内体育馆尚处规划中)。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美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场所基本上能满足需求,但在美育氛围的营造方面还有待完善。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大学生评优评先中有重要参考意义,对学生有重要的价值导向。调查中发现,有的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德智体的分值占比分别为30%、60%、10%,美育分值包含于德育分值中,但涵盖的分值体现较少;在规定美育活动项目方面,划分不够清晰;考评大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技术操作层面有困难;在荣誉观方面,学生重个人荣誉追求,对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不看重;对大学生的审美标准缺乏有效引导,表现在学生选择按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审美标准;有的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美育教育可有可无。提高大学生的美育水平需要有正确的导向,高校要创新美育评价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审美能力。
美感来源于生活,美育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大学生实践。当前,过多的娱乐性活动容易使学生得到感官的愉悦,却弱化了美感,导致人的审美缺失。经调查,大学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对高校的美育活动是否满意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一般或无所谓的占多数;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美育实践活动次数,没有或一次的居多;学生参观校外博物馆、美术院、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次数少,完整看过一场高雅艺术表演、美术作品展的学生较少;学生闲暇玩游戏的居多,一些同学一天玩游戏会超过5小时,但很少参加绘画、书法、下棋、体育等课余活动;很多学生课余较关注娱乐明星的消息,喜欢网购,高品位的审美要求不多;对本校美育老师的数量和质量的满意程度较一般。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美育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有较大的作用,希望提升美育课程质量,增加美育实践环节。
美育塑造纯洁人格,美育拓宽视野通道,美育开启人之善性。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光,要发挥美育的重要职能,启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将审美作为自身成长的一种基本素养。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更新美育知识,创新美育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格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各种特质的总和。美育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发展[4]。美育与立德树人密切相关,大学生学会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本领,是造就健全人格所不可缺少的人生的必修课。教会大学生什么是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脱离了高中时代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态,开始接触更加多元的思想和文化,许多潜在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如果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易产生拜金主义、娱乐至上等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美育就是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感情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5]。审美教育要唤起大学生充分的美感体验和美感生成,借助审美来净化和提升人的情感,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克服拜金主义,避免被人的私欲所奴役,以维护社会人的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更好地享受成长快乐。
高校需持续加强美育氛围营造,为美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支持。大学美育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美的熏陶使美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养成崇德尚善的精神,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使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得以完善。
大学美育的重点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2]。大学的美育知识应该涵盖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美育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6]。二是美育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之美。透过与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美的对象,融合知觉与想像的体验、感官知觉与深层美感的认识及理解,进而在审美上反思其生命价值的表现。三是在美育中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弘扬中国文化,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 美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美育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三观”正确的人文现象、社会现象都是大学生学习的美的对象。校园环境、管理制度、校风校纪等都与美育建设息息相关,要借助本校有关专业和地方教育资源优势,拓宽美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传统优秀文化主体性和地方民俗文化意识,提升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让大学生审美修养、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的提升同步发展。
人们常讲,平淡是真,美在身边无处不在。大学生是美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对美的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对大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对美的对象的欣赏才能实现。美育的实践是需要一定硬件条件支持的,高校要对美育场所、活动设施、图书影像资料等方面加大投入。
高校要优化美育渠道和载体选择。一要加强美育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美育的功能,让学生远离低级趣味,提升审美能力,同时提高音乐鉴赏、书法课、美术选修课的比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美育选修课。二要以艺术审美模块为载体,邀请艺术家、艺术团体进校演出。文艺活动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应该对学生社团活动加以引导,要减少娱乐性活动,多一些艺术活动展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该多走进学生群体中,让学生在艺术展演中体验艺术美。三要开展“最美大学生寻访”和“发现校园之美”活动,每月张榜公布一次“校园好人榜”,组织学生参加合唱团、健美操等活动,在校园中培养学生行为美、欣赏美的习惯,学习身边美的对象。四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校外美育实践活动,发挥博物院、美术院、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中的作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美育对服务社会、美化城市的重要意义。五要积极举办美育文化竞赛和主题活动,举办“快闪”、板报展、美术作品展、书画展、诗歌朗诵等活动,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情操陶养和心灵净化。生活中的很多画面或富有趣味,或生动感人,或淡然求真,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践行美、创造美,丰富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实施校园美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美育观念的教师队伍,比如提高辅导员的美育素养。当前,在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着忽视美育、将美育与德育混淆的现象。高校要重视对辅导员美育能力的培养,辅导员要勇于承担美育的职责,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美的对象,搭建美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便利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美育工作的教育资源。
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在确保政治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的前提下,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和创作的自由,而且应该给那些有创意、有个性的学生以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加强审美认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要将美育融入大学生宿舍管理,发挥学生宿舍的美育功能,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明宿舍评选,发展有特色的文明宿舍文化,营造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美观大方的宿舍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教育,提高审美观。要将美育运用于大学班级管理,遵循美育和德育的规律,实施可操作的审美化德育评价和审美化班级管理模式。辅导员在大学生考评机制上可将美育分值进一步细分,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如鼓励学生每学期参访一次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院、美术院、话剧院等),每学期至少借阅一本书、参加一次社团活动等。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学习时代楷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同时要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认识美、了解美,结合思政课主阵地,挖掘真善美。思政课汇集了体现哲学特色的学术之美,更有紧跟时代潮流、实现真诚沟通的现实之美[7]。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相关性,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适当渗透美育内容,要从自身经验出发,品味生活中的美感,除注重外在形象美的塑造外,还要通过内在的言行之美教育、感召、凝聚广大学生,启发大学生对生活美的体验。
辅导员要重视发挥班级文化的纽带作用,在加强班级文化活动内容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热爱本土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弘扬社会正能量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今日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美的理念和实践与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美育在国家间竞争力对比中占有独特地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应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大学生,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撑。新时代背景下的美育要唤醒学生的美感需求,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里的常识、科学、历史、神话、符号、艺术中吸取营养,感知传统文化之优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脱离低级趣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的君子所为,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超脱气概,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追求。大学生在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增强人文素养积淀,提升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快乐学习的理念。倡导学生多多观看《信中国》《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优秀文化类电视节目,以美的熏陶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扣好人生路上的扣子。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步入社会前重要的准备工作。职业规划包含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是人力资源长期开发储备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累积。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美德没有清晰的认识,辅导员应从敬业奉献、契约意识、工匠精神等涉及美的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引导合理的职业生涯预期。高校美育要让学生有提前进入职场的准备,使他们能尽快融入社会,克服职业发展的局限;要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在职场上能正确看待工作,恪守职业操守与价值观的底线,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健全的人。习近平总书记[8]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辅导员要向大学生传播“劳动光荣”的理念,要让学生领悟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创造的成果,展望劳动的美好,以积极工作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主动适应就业岗位;要倡导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依靠诚实劳动致富的人表达尊重;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通过自身努力工作,辛勤付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审美教育不再局限于以艺术审美为对象,思政教育既要开展感受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活动,还需时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社会之美,让学生建立自我价值认同的美感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