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巧云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6年12月李克强总理对在京召开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作出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十三五”时期,希望围绕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深度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之中。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昭示着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本文结合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经验,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了针对“零对接”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智能家电课程的教学改革,制定了教学目标,设计了整体教学环节,改革了评价考核体系。
各地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已有十几年历史,但是通常采用单一地去企业认知实习1周或一线生产实习6周+顶岗实习6个月的校企合作模式,而这些实习,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只在流水线从事简单重复地工作,并未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没有发挥高职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的作用。
从用人单位调研看,多数毕业生知识停留在所学课本中,知识储备不足,职业技能欠缺,面对工作岗位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现阶段企业对人才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要在企业经过1-2年的锻炼和培训,才能真正独立胜任相关工作。造成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1.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不足;
2.学校和企业都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深度合作的信心和默契;
3.学校师资力量不够。很多校内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企业专家也没有精力到校内系统持续地参与教学工作;
4.教学环境欠缺。学校因为资金限制,实验实训设备往往陈旧,使学生不能跟上社会步伐,毕业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智能家电课程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平台的核心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是前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的延伸,也是后续顶岗实习课程的衔接。
2016年起,本人联合教研组其他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并实践了“零对接”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共同研制了课程教学目标,针对大部分企业对高职电子类毕业生的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电子产品的检修能力、程序开发能力、专业技术文档写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尚不满意的原因,在智能家电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提前引入岗前培训、技能训练、生产管理流程、产品开发与检测方法等职业素养训练,建立一个缩微版的设计生产基地,帮助学生在各种岗位上交流学习,让学生通过各项目的训练学习,了解各岗位特点,认识自己的专长,培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职业素质、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零对接”,缩短企业的培养周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智能家电控课程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智能家电控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校企之间“零对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智能家电课程的理论知识、生产作业标准、管理理念、产品开发及样品测试、批量生产等融入各项目中,让学生以一个准工作者的状态进行学习。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校企合作企业的三款主打产品智能电饭锅、电磁炉、扫地机器人的控制电路板的生产设计为载体,采用分任务分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让学生体验完整的企业产品生产、设计、测试等过程,采取了集中授课3周的方式,共84课时,每周28课时,一改原96课时,每周6课时(2课时理论+4课时实践)的教学方式。具体实施过程,以16级某班为例,全班共37人,分成三组,采取班组长负责制。一组(12人):智能电饭煲控制板的研制;二组(12人):电磁炉控制板的研制;三组(13人):智能扫地机器人控制板的研制。每组成员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重点学习。智能家电课程整体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智能家电课程整体设计
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迷恋手机、漠然麻木已成为大多数高职学生的通病,据本教研团队多年的观察和教育教学经验,这类学生在实验实训课中却充满热情,“做中学、学中做”是解决这一通病的良药,在这过程中他们更容易获得自求自得的信心和动手创造的乐趣,以激发更大的求知欲。因此,在智能家电课程中一改传统“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为全程在实训室教学,任务安排合理,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紧张有序地进入准工作状态。
教学模式:连续三周集中上课,采用项目驱动式实训教学法,全程模拟某款产品从方案提出到研发与制作、测试等,学生为主要执行者,教师为引导者;
教学环境:缩微型企业实训基地;包括文档写作和设计室,以及生产和测试室;
教学组织模式:班组长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师和企业专家会提前制作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微课,并请企业工程师提前录制一些实际操作视频作为拓展补充。
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借鉴了校企合作单位员工考核相关经验,一改以往只注重学生个体知识技能考核,为以“小组考核(教师对小组整体考核及产品完成度考核)+小组成员自评(个人)+小组成员互评(成员互评,组长根据各成员贡献考核)”的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考核。
小组考核中,教师通过作品完成度、创新性,平时各小组的完成进度,及各操作台的整理,成员之间的协作等对整个小组评议;成员自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互评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学生自评及互评考核表如表3所示。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智能家电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企业和学校教学资源充分整合,联合制定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执行教学任务,共同打造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表3 学生自评互评考核表
通过在16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中的试点教学,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点选择合适的岗位,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采用紧张有序的企业生产、研发的模式,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体验,使教与学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缩短了企业的培养周期,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