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金陵十三钗》汉语字幕俗语英译

2019-03-28 10:50王诗忆赵海萍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俗语目的论

王诗忆 赵海萍

【摘 要】目前国内对于翻译目的论、中文电影字幕英译和汉语俗语的英译研究都呈上升趋势,但将三者结合、基于翻译目的论对中文电影字幕中俗语的英译研究似尚未见。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入手,探讨电影《金陵十三钗》汉语字幕中俗语的英译所遵循的原则,发现影视字幕中俗语英译可行的策略有简化、套译等。这些方法可为中文影视作品字幕中俗语英译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影视字幕;《金陵十三钗》;俗语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201-03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式,广受欢迎,电影作品观众数量远超文学作品读者数量,电影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在文学作品之下。相比文学翻译,口语化、大众化和人物性格情感化是电影字幕翻译的主要特点。字幕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电影作品中的口头信息以文字形式予以再现的过程。(Gottlieb,1992)字幕翻译要帮助外文观众准确体会台词含义和了解人物性格,需要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文化交流形式,其翻译更重文化。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的一些共性和差异在俗语的翻译中应得到很好的体现。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核心的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便广受学界的关注。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在国内翻译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目的论对翻译具有指导意义。研究者认为,译者应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策略,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如张锦兰,2004;文月娥,2008等)。但该类研究大多停留在文学翻译领域。在中文电影字幕英译的研究方面,不少研究者认为,电影字幕对译者的要求比文学翻译更高,要求译者必须保证译文信息的衔接和连贯,保证观众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且译者须善于变通(如王焰、郑贤贵,2005;吕健、吴文智,2012等)。在中文俗语英译的研究方面,有研究者探讨了翻译策略,认为由于俗语中隐含的文化差异,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或意图对俗语进行灵活处理(如曾奇,2004;辛红娟、宋子燕,2012;宋佳音,2016等)。但目前对于俗语翻译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基于翻译目的论针对中文电影俗语英译的研究则似尚未见,该领域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间。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在被日军侵占的南京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导演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加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影片中使用的语言有英语、普通话、南京话和日语,其中以南京话和英语为主。南京方言加上汉语中大量俗语的使用,使得影片中文字幕英译具有较大难度。本文以该片汉语字幕中的俗语为语料,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汉语电影字幕中俗语的英译方法及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与汉语俗语

(一)翻译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其中,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影响最为广泛,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目的论认为,翻译应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即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弗米尔指出,任何交际行为都有目的,翻译也不例外,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交际行为,任何一种翻译都有自己的目的。(Vermeer,2000)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强调译者应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连贯原则指译文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让译入语读者接受和理解。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应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与作者意图。作为翻译活动中的关键性主体,译者自然要考虑译文的交际目的,而这种考虑往往又体现在译者的翻译目的之中,并进而影响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即所谓“目的决定方法”。(Nord,2001)

(二)汉语俗语的定义与分类

俗语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概念可用“熟语”替代,又叫“习语”,即涵盖了谚语、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现在依然有学者用广义概念定义俗语。广义的“俗语”中又含有一个“俗语”,这个子项“俗语”即狭义的“俗语”。本文所讨论的俗语为广义上的俗语,亦即“习语”(idioms)。“习语”又称“习惯用语”(idiomatic phrases),习语涵盖的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和歇后语(enigmatic folk similes)等,它们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句子。(包惠南、包昂,2004)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1240)。本文所探讨的汉语俗语都出自电影《金陵十三钗》,主要讨论俚语、口头常用成语和粗俗语三类。由于语料等的限制,谚语、歇后语、顺口溜和格言等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二、《金陵十三钗》汉语字幕中俗语的英译

(一)俚语英译

《金陵十三钗》字幕译文中俚语的翻译多采用归化,消除了源语的文化特色,遵循目的原则,便于英语文化观众理解俚语的含义。

例1.他人呢?自己颠了吧。害得我们穷等。

Where is he? He ran off. We waited and waited.

“颠了”是俚语,就是“跑了”的意思。“颠了”若直译应该是“overturned”,但这样翻译就会产生文化障碍,让英语国家的观众误解。当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产生较大差异时,译者往往会采用例1这样的归化策略,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进行翻译。

例2.我们说话没分寸,从来都是嘴上不饶人。有些话你不要往心里头去。

We have sharp tongues and we were very rude. I hope you can forgive us.

汉语俗语中的俚语常常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且十分口语化,这个例句中的“说话没分寸”、“嘴上不饶人”、“有些话不要往心里去”都是典型的俚语,意思是与人在言语上产生冲突,说话超过了适当的限度,希望对方不要把自己刚刚为逞一时之快所说的话太当真。当译者面对这样一句话,要把它呈现在荧幕上时,就必须进行归化处理,即译出说话刻薄、无礼和请求谅解之意,以消除可能给目的语观众带来的陌生感和疑惑感,例2的译文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例3.红菱,看看,我给你露两手。

Ling, want to see a good fight?

此处,“露两手”指的是在某方面或某件事上显示本领,因此译者在处理这个词的时候,跳出论文汉字的本意,再结合当时女学生与妓女争吵的情境,将“露两手”译为“a good fight”,并且巧妙地采用了一个反问句,既顺利地传达了原文之意,也表现出了美花盛气凌人的形象。

例4.你说我们不拉不撒行吗?

We wont shit or piss in there?

这句话中,“拉”和“撒”是“拉屎”和“撒尿”的省略说法。若直接将“拉”和“撒”按单独一个字的字面意思死译成“pull”和“scatter”等,自然是会让人不知所云。汉语中“拉”、“撒”两字具有极强的俗语特征,译者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英语中同样以具有极强俗语特征的“shit”和“piss”再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5.那就完蛋了。

Then...a big trouble.

原文“完蛋”的意思可以是“终结”、“完结”的意思,也可以是“糟糕”、“有麻烦了”,字幕译者为了方便目的语观众易理解,使用了归化的策略,将它清晰地译成了“大麻烦”。

(二)口头常用成语英译

影片中出现的口头常用成语,其翻译同样以归化策略为主,由于成语常常包含了丰富的典故,而英语语境中没有完全对等的阐释性译文(张锦兰,2004),若要进一步解释成语的出处和典故,译文太过冗长和复杂,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也无法保证译文的连贯性,同时,从电影时空的限制来看,也没有可能性。因此译者根据具体语境,译出其比喻义,从而实现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的平衡。

例6.你软硬不吃是吧?

You want to start a fight?

在该例中,“软硬不吃”意为对软硬两种手段都不接受,指人态度强硬,难以对付驾驭。影片中,这一语境为美花和女学生起冲突时,美花上前帮着红菱一起吵架时已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随后又和女学生动手打架。所以译者根据前后语境,采用归化策略,将“软硬不吃”译成“start a fight”,表达挑衅之意。

例7.美花真不是个绣花枕头,还会背诗呢!

You are not so foolish after all. Im impressed.

成语“绣花枕头”原意是绣了花的漂亮的枕头,“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也比喻外表好看而质量不实的货物”(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1467)。如果不考虑中英观众认知的差异,译为“a pillow with an embroidered case”,会让英语观众感到十分困惑,若保留“pillow”这一意象,则译者还需要进一步解释相应的典故,导致译文偏离语境,丢失主要信息。于是,译者选择归化策略,译出了该成语的本义,而将喻体省去不译,这样虽然丢掉了喻体,在形象性和生动性上有所损失,但总体而言,保证了目的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相同的意义理解。

例8.这洋鬼子妙手回春啊!

He can turn back time.

“妙手回春”出自清代作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并有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救虢国太子的典故,指医术高超,《现代汉语词典》对该成语的解释为“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902)。此例中,“妙手回春”喻指时光倒流。译者保留“回春”之意,将其意译为“turn back time”,如此译文就不难理解了。

(三)粗俗語英译

粗俗语一般指口头上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语言,特别是指骂人的话。(吴汉周,2000)翻译电影字幕中这些不文明的话,重点在于将输出者的情绪表达出来,所以《金陵十三钗》的译者采用了删译、套译以及意译等多种方法来处理,实现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的统一。

例9.把日本鬼子等来了。

...and now the Japanese are here.

该句中,“日本鬼子”是战争时期产生和遗留的特殊词汇,“鬼子”隐含了中国人对日本人侵略行为的鄙视和愤怒,是一个负面词。但是英语观众并没有相同的意识,因此译者在此采用了删译的策略,省略“鬼子”的语义,但不影响英语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当然,如果将“日本鬼子”译成本身就是贬义的“Japs”,则既保留了意义,又保留了情感色彩,应该具有更好的效果。

例10.两个骚货在讲什么?

What are those two yapping about?

红菱这句话就是想问问乔治,约翰和玉墨在聊什么,这里所说的“两个骚货”指的就是约翰和玉墨。这个称呼是带有污蔑性的,而这部电影中,十三钗的形象是风骚的,同时也是有情有义的。因此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省略了这一带有负面色彩的成分,主要的情感成分由“yap”一词体现,目的也许是为了维护这些妓女的形象,为之后十三位妓女的大义和血性铺垫。

例11.“当兵的躲在这里,算什么东西!”

“就是,孬种!”

“But if he hides here, hes a coward.”

“Yeah, what a sissy!”

“孬种”指的是胆小怕事、没有骨气的人,常用于骂人无用。而在英语中,“coward”和“sissy”两个词的含义与“孬种”接近,于是译者便选择了套译的策略,选用词义相近的目的语来翻译,这样既能传达源语的情绪,又能使目的语观众一目了然。

例12.豆蔻不要发骚了,人家小麻雀还没长全呢!

Dou, cool off. He doesnt even have hair down there.

这个例子涉及性的话题,中国人对于这一话题的表达通常都是比较含蓄和隐晦的,而英语国家的观众对此比较开放,不过,如果将“小麻雀”直译为“little sparrow”等,会造成英语观众理解上的障碍,译者转而以“He doesnt even have hair down there”译出,既表达了小男孩年纪尚小,发育尚未成熟,其中的“down there”又体现了原文的含蓄隐晦,应该说是非常妙的处理。

三、结语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文化重合”,但更可能遭遇“文化意象的错位”(R. Giora,2003:182)。电影的文化传播功能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中国文化通过电影走向世界离不开字幕的翻译。笔者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汉语字幕蕴含了丰富的俗语文化词,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该片汉语字幕的英译翻译目的非常明确,翻译实践围绕着目的原则进行,将电影中所包含的文化有效地传递给了英语观众。像这样以目的原则为核心,同时兼顾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采取归化、删译、套译等灵活翻译策略的中国电影字幕俗语英译,在中国文化通过电影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笔者希望本文的讨论能为中文电影字幕中俗语的英译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 Giora. On Our Mind: Salience, Context and Figurative Languag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82.

[2]Gottlieb, Henrik. Subtitling — A New University Displine [A]. In Cay Dollerup & Annette Landegaard (eds.).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raining, Talent and Experienc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161-170.

[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 [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221-232.

[5]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6]吕健,吴文智.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2,(04):36-38.

[7]宋佳音.目的论视角下《水浒传》粗俗语翻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8]王焰,郑贤贵.电影字幕翻译的微技巧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303-305.

[9]文月娥.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91-95.

[10]吴汉周.汉语粗俗语英译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03):115-120.

[11]辛红娟,宋子燕.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文化意象英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06):146-150+154.

[12]曾奇.《儒林外史》英译本中俗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外语教育,2004:201-206.

[13]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01):35-37+13.

[14]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纪念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俗语目的论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