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拉默德作品中人物的生存困境和“第三空间”上的互助解读他的种族观

2019-03-28 10:50华卉徐倩倩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生存困境理论

华卉 徐倩倩

【摘 要】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是20世纪美国文坛享誉盛名的犹太裔作家之一。本文将尝试运用存在主义相关理论以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对他的三部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从而解读马拉默德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种族关系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生存困境;“第三空间”理论;种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231-02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是20世纪美国文坛享誉盛名的一位犹太裔作家。他用文学作品展现了犹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被称为最具“犹太味”的作家。同时,他不仅为犹太人进行苦难书写,还关注不同种族普通群体的生存困境,因此他也被称为“人道主义代言人”。他在195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天使莱文》、1963年发表的《黑色是我最喜爱的颜色》,以及发表于1971年的长篇小说《房客》中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美国犹太人和黑人形象,表达了他对这两个种族之间交流和相处的关注,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他积极尝试解决种族矛盾,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中和平交流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本文将尝试运用存在主义相关理论以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对这三部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从而解读马拉默德对美国犹太人和黑人,甚至整个人类的人生存困境的关心,以及他对在多元文化中的社会不同种族关系发展的积极态度和美好希冀。

一、生存困境——美国犹太人与黑人的交流契机

存在主义起源于德国,发扬于法国,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潮,后来一些存在主义大家将此哲学应用于文学作品,使它一度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思想关心人的生存境遇和存在价值,马拉默德曾言:“人人都是犹太人,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这表现了他对不同种族生存困境的思考,由此体现了他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在马拉默德作品中的美国犹太人和黑人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忍受精神层面的痛苦、孤独和无助,他们都是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天使莱文》中的犹太裁缝马尼思彻维兹在前半生遭受了很多苦难与折磨。他辛苦建立的基业被一把火烧没了;儿子死于战争,女儿嫁给了一个粗人;妻子范妮卧病在床。他本身也因为积劳成疾,诸病缠身。黑人天使莱文被派遣到凡间经受磨难,积善行德以待他日重返天堂。莱文下凡的时候衣衫褴褛,也没有象征天使的翅膀,因而引得犹太裁缝质疑他是否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面临着孤独、痛苦、隔阂以及不信任。在《黑色是我最喜爱的颜色》中,男主人公奈特·林姆被美国主流文化排挤。小时候,他结识了一个黑人小伙伴。奈特作为生活在黑人社区中的犹太人,一直被其他小伙伴排挤,他很孤独也很矛盾,相同的生存困境让他们相识。在《房客》中,犹太人莱瑟是一名出版了两部小说的职业作家。最近他正在一座破旧不堪,即将面临拆迁的公寓里完成他的第三部小说《允诺的结局》的结尾。为了这部小说,他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靠着之前拿到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后来一位黑人作家威利也搬进这个公寓,威利正在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可以说,正是生存困境让他们有了相遇的契机,而这个生存困境既包括了物质也包括了精神方面,既包括了历史文化的冲击也包括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歧视、排斥和压迫。

二、价值追求——惺惺相惜的重要因素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世界是荒谬而虚无的,存在是偶然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从而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新的意义和價值。自由选择,走出困境,这是美国犹太人和黑人对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天使莱文》中的犹太裁缝希望改善当前悲惨境遇,所以他即使抱着怀疑的态度,还是走进哈莱姆去寻找莱文,他选择相信他一次,希望莱文能帮助他走出困境。黑人天使莱文也希望能够早日完成他在凡间救赎他人同时救赎自己,早日重返天堂的任务选择帮助犹太裁缝。《黑色是我最喜爱的颜色》中,奈特选择坚持恪守自己的犹太信仰,诚实守信,帮助他人。他主动向黑人小伙伴示好,送给对方很多小零食,还请他看电影;他雇黑人当酒铺的店员;他主动给黑人朋友折扣;他在路上搀扶黑人盲人,等等。在《房客》中,犹太作家莱瑟选择一个人在破旧的公寓里过着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就是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小说,他希望能够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能得到评论家的赏识和认可。黑人作家威利为他的黑人同胞写作,希望为民族争取平等权利而作出贡献。

马拉默德小说中的犹太人和黑人的生存状态其实可以扩展到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理想与现实碰撞,民族、宗教矛盾冲突的生存状态。追求人生价值,获取作为一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尊重的权利,摆脱生存困境,美国犹太人和黑人在这点上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也是他们能够惺惺相惜,彼此和谐交流的重要因素。

三、“第三空间”的互助——犹太人和黑人的和谐相处的积极尝试

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他发表的论文集《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第三理论”的概念,即“东方与西方、他者与自我之间存在着一个模糊地带——杂糅的居中空间”。而这地带在霍米·巴巴看来是一个“非此非彼,而又既此又彼的第三空间”。这个“第三空间”是一个文化混杂性、临时性、稳定性空间,文化间的差异会在这个空间中交流、碰撞和相互渗透融合。这个空间是临时协商出来的产物,可以让多元文化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为构建相对和谐的种族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马拉默德的作品中人物就生存于这个“第三空间”中,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情怀,这点与同样身为移民的霍米·巴巴的思想不谋而合。在《天使莱文》中,犹太裁缝与黑人天使莱文的互访实际上就是在“第三空间”中的积极对话与交流。最终他们互相理解、包容,放下成见和歧视,选择信任彼此,他们之间的斗争、考验和交流都是在文化杂糅的“第三空间”里完成的。

在《黑色是我最喜爱的颜色》中,犹太店主爱上了黑人寡妇奥尼塔,即使二人相爱,奥尼塔依然要顾忌自己的黑人身份、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她心里,犹太店主也是“白人至上”的美国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之间有一条无法轻易跨越的种族鸿沟。但是,即使面对重重障碍,最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他们的相爱相守意味着他们共同走向了文化融合的“第三空间”。

在《房客》中,犹太白人作家和黑人作家共同生活在一幢破旧的公寓里,他们因为相同的职业和理想走到一起,因为彼此的才华而惺惺相惜。他们在这个文化融合的“第三空间”里相互慰藉,互帮互助。他们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他人,彼此承认文化差异,携手对抗社会不公,走出困境,共同创造人生价值。

四、结语

马拉默德在《天使莱文》《黑色是我最喜爱的颜色》和《房客》三部作品中都塑造了受多重文化身份困扰的、被美国主流社会排斥的美国犹太人和美国黑人这样的“边缘人”形象。他们都有着历史文化的差异,忍受着种族歧视和社会的不公;他们挣扎在社会最底层,面对着精神和物质上的生存困境,但他们有着各自的价值追求以及渴望寻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他们是存在主义人物,渴望走出困境,实现自由选择,找到做人的尊严,实现自身价值,平等享受应得的权利。有着多重文化身份,以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的他们走入文化融合的“第三空间”,并在这个空间经历协商和对话获得临时交流的机会,从而能够尝试互相理解,彼此包容互助,这体现了马拉默德所倡导的既有冲突和斗争,又能互信、互助和互爱的动态种族观,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对相对和谐的种族关系的美好希冀。

参考文献:

[1]Leslie A.Bernard Malamud and the Critics[M].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0:42-43.

[2]Robert Solotaroff. Bernard Malamud —A Story of the Short Fiction. 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9:152.

[3]Bhabha,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28,114.

[4]丹尼尔·斯特恩.伯纳德·马拉默德访谈录[J].杨向荣译.2008,(8):35.

[5]张璐.人人都是犹太人—馬拉默德短篇小说解读[D].西北大学,2007,46.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生存困境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买卖婚姻中“挥刀女性”形象研究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