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芳 王娟
【摘 要】课程基地已经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一些乡村学校课程基地建设还存在基地项目落后,缺乏创新,短板凸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依托基地资源,丰富活动项目;二是要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特色课程;三是要加强师资保障,健全基地运行机制;四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基地运行常态化。
【关键词】乡村教育;课程基地;制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2-0057-02
【作者简介】1.张卫芳,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321)副校长,一级教师;2.王娟,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海陵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300)教师,一级教师。
一、乡村学校课程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与家庭教育对接的缺失。
目前,“学生家长参与教育,学校是家庭的延伸”这一观念已得到学校课程建设者的认可。然而在基地建设中,家长的参与度并不高,直接导致学校与家长、学生缺乏有效沟通。虽然基地管理者、教师也投入大量精力钻研教学,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为忽略了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校本顾问、活动监督员、教学志愿者、教学辅助人员等各种身份的作用。
2.特色课程优势不足。
基地课程应该结合学科教学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把实践基地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的载体。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特色课程不具有优势,教学进展费力不讨巧。
3.课程实施缺少与校外生活的结合。
基地课程建设应该坚持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原则,主张要把课上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最终为生活服务。比如,学习“飞机模型”这类课时,需要掌握有关飞机构造、飞机原理的知识,同时还需掌握一些操作技巧,光靠教师在课堂中讲是难以解决的。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去参观真的飞机,让机场的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真实的飞机构造,从而获取飞机的知识。
4.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评价体系低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单一的定量评价并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教育教学现状,应该重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二是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人员往往只是教师,这样让评价成员的构成太“窄化”了。应当根据课程评价内容来确定,可以由任课教师、科代表、学生、实验员以及家长等共同组成课程评价成员。
二、乡村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路径
课程是基地实践活动的核心,为打造基地课程体系,基地要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精神,从四个方面构建整套的课程体系。
(一)依托基地资源,丰富活动项目
基地课程要依托当地资源,成立实践项目开发小组对基地内资源进行统筹论证,聘请专家对项目开发进行可行性评估,开设金工制作、电子航模等科普类活动;真人CS对抗、军障器械等素质拓展类活动;生命教育、生存体验、生活自理、生产劳动的“四生教育”类活动;陶艺、十字绣等手工制作类活动;开设中华传统诵读、水晶文化等主题活动。
(二)发挥区域优势,创设特色课程
基地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充分挖掘乡村的地理、人文资源,以乡村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开设课程,也可以乡村独有的农耕文明来开设课程,让劳动教育在乡村农田中得到充分彰显。整合地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特色资源,还可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库实践基地等。在校外基地活动中,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家乡的物产和历史,并亲身体会到乡村的巨大发展。
例如,某课程基地在走进美妙的水晶世界課程中,结合当地独有的水晶资源及先进的水晶加工工艺,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开发,自编教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欣赏水晶工艺品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分辨真假水晶,对水晶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够明白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性。
(三)加强师资建设,科学实施课程
一是组织开展教师暑期校本培训,围绕“上什么”“怎么上”等内容,反复议课、说课、评课,保证教学效果,开展相关课程的研讨和案例剖析活动。同时,开展新课程理论和现代教育方式传播的学习等。二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自考、函授、网络等形式的学历层次提高学习。三是组织各方面的人才为教师开展培训讲座,加强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实践操作、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四是组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到兄弟基地听优秀教师的课程并研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聘请省市教科研、课程等方面专家作为基地综合实践课程顾问,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学生家长等作为校外辅导员。
(四)完善评价体系建设,实现基地运行常态化
基地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制定《关于加强青少年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督导评估检查年度工作考核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每年评选先进单位、集体、个人进行表彰。制定完善《实践教育工作手册》《实践教育评价办法》等方案和制度,实现实践活动的常态化,保证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