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星
摘 要 分析喜马拉雅App的发展概况与传统广播节目的发展瓶颈,围绕健全把关机制、创新节目内容、打造产业链条等三个层面,探讨了喜马拉雅App发展对传统广播节目创新所提供的启发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广播节目;喜马拉雅App;新媒介;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098-02
1 喜马拉雅App的发展概况与传统广播节目的发展瓶颈分析
1.1 喜马拉雅App的发展概況
1)节目类型日趋多元。据统计,在喜马拉雅App中依照节目属性的差异将广播节目共划分为28种类型,包含电台、广播剧、有声书、戏曲、脱口秀等,其中有27.16%的用户偏爱收听有声书、25.36%的用户偏爱收听科教文类节目、收听娱乐类节目的用户比例占据9.35%[1]。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广播节目而言,喜马拉雅App在节目类型上予以了极大的丰富与创新,有声书、娱乐类节目、脱口秀节目的创设更好地迎合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在工作之余渴望解放双眼与双手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其节目的点播形式也使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2)节目时长有所调整。通过针对喜马拉雅App中各种类型节目的时长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有56%的节目时长控制在20 min以内,有39%的节目时长在20~40 min之间,而仅有5%的节目时长大于40 min。其中资讯类节目的时长通常都限制在10 min以内,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收听简短信息的需求;时长在20~40 min之间的节目大多为有声书,将篇幅为几十万字的书籍拆分成多期节目;而时长超出40 min的节目多数为《晓松奇谈》等谈话类或脱口秀节目,以满足知识分子一类人群的知识性内容获取需求。
3)内容创作方式各异。喜马拉雅App相较于传统广播节目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原有音频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可视化元素,受众在移动客户端中点击进入App界面,即可一目了然的获取到节目的标题名称、类型、主播人、基本内容等信息,利用简短的诱导性文字命名节目标题,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兴趣与注意力,以此激发受众收听的欲望,例如《内涵段子》《“德国制造”也靠山寨起家!》等。同时,喜马拉雅App还善于利用配图展示节目定位,其中有30%的节目以极具设计感的节目LOGO作为封面配图,形成了独有的节目标志;有13%的节目利用主播宣传照作为配图,依靠主播的知名度以及长期以来留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创造吸睛点;还有56%的节目选取与节目内容、意境相符的网络图片作为配图,借助视觉吸引力引导受众关注。
4)内容体裁风格多样。通过调查喜马拉雅App中节目的内容体裁风格可以发现,单纯播音类节目已不再走俏,带有个性色彩的创造性节目高居热门榜单前位,这类节目通常集思想性、知识性、创意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内容与社会生活、文化知识及娱乐潮流密切相关,在满足听众休闲娱乐需求之余还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悟,主播倾向于围绕某种事件阐明主观性观点与独到见解,赋予受众更加多元化的收听体验。
1.2 传统广播节目的发展瓶颈
1)缺乏健全把关机制。当前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为传统广播节目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与受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变革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广播节目的发展空间,车载广播成为其现如今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传统广播行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同时,在其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由传统电台向网络电台的过渡,然而网络平台节目制作与上传的门槛较低,UGC的生产方式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混乱性与无序性,缺乏“把关人”与把关机制导致节目质量良莠不齐,加之缺乏合约机制的把控,对于节目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用户结构固化单一。传统广播节目的受众多以老年群体和驾驶员为主,受年龄与职业的影响,这类群体通常将收听广播节目作为消遣娱乐的方式。然而随着互联网与数字媒体的普及,这部分固有受众群体也呈现出逐渐流失的趋势,传统广播节目播出时长的固定与节目类型的单一化问题弱化了节目的吸引力,加大了发掘潜在受众的难度。
2 喜马拉雅App发展对传统广播节目创新所提供的启发意义
2.1 健全运营把关机制,推动媒体有机融合
1)培养专业人才。在融媒体时代,创意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具备专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广播节目应当充分借鉴喜马拉雅App发展的经验,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节目内容选材的丰富性、节目立意的深刻性与音频内容制作的专业性,以此在良莠不齐的网络大环境下保证节目的品质与质量。同时还要吸纳优秀人才力量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在此可以借鉴移动广播App节目的制作经验,利用自媒体创造力挖掘有潜力的草根主播,经由专业系统培训后确保其成为合格的媒体人,进一步提升节目内容的个性化与吸引力。
2)运用激励政策。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传统广播行业还应当注重维护良好的市场运营环境,依托激励政策与鼓励机制的创设催生更多的高品质节目,结合严格把关机制淘汰同质化、雷同化、低俗化的节目内容。例如可以依照不同节目的收听群众数量以及听众满意度进行节目打分,提高行业内部的竞争力;也可以创设定期打榜机制,由节目观众以短信投票、微信公众平台投票的方式为其喜爱的节目与主播助力,针对排名靠前或进步较大的节目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技术与资源支持,更好地整肃媒体环境、强化节目活力。
2.2 创新广播节目内容,挖掘潜在受众群体
1)引入UGC+PGC生产模式。传统广播行业应当积极借鉴喜马拉雅App的内容生产方式,引入UGC+PGC模式,将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与专业内容产出模式相结合,依托用户的创意与建议为节目提供更加多元的个性化作品,同时利用专业把关机制强化内容审核,真正将其提升至精品节目等级、过滤质量较差的内容,以此增强节目的创意性、创新性与品质感,更好地贴合受众喜好,打造行业爆款节目。
2)强化用户需求定位。以喜马拉雅App为代表的网络广播媒体平台的出现引领了用户定位的变革,传统广播媒体行业应当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与智能新媒体技术,搜寻收听量较高、听众基础较广的节目用以作为个案分析,集中为其匹配相应的标签属性,以此为未来节目制作的方向提供有效参考与借鉴。通过源源不断的内容产出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同时也依靠听众的关注与收听提高节目的商业价值,以此完成闭环商业生态链的构建,推动平台的长效运转。
2.3 打造多元产业链条,深度拓宽盈利模式
1)塑造社群运营机制。当前媒介融合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发展趋势,传统广播节目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就务必要从运营形式、传播载体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真正借鉴以喜马拉雅App为代表的移动广播App运营模式,实现运营平台与传播载体的拓宽,依托社群经济效应更好地拓宽发展前景。以喜马拉雅App推出的“123知识狂欢节”为例,该节目邀请了当下广受欢迎的马东、华少等知识型名人参与知识课程的制作,实行付费收听制,仅在24小时内便获得了5 000余万销售额[3]。传统广播节目也可以借鉴这一社群运营机制,邀请某一社群的代表性人物参与节目制作或开展线下活动,依托知识付费拓宽盈利模式,依托名人效应强化节目卖点。
2)靈活运用粉丝经济。传统广播媒体还可以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受众喜好、收听习惯等进行精准分析,依据受众需求、节目性质等进行广告内容的巧妙制作与合理设计,以软性植入的方式提高受众的理解度,也能够更好地获取广告商的支持。同时,还应当着重依托当下流行的粉丝经济现象推动付费模式的实施,打造衍生型周边产品,构建多元产业链条,进一步为传统广播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实现其成功转型的目标。
3 结论
移动广播类App成为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时代交融生成的产物,既传承了听觉文化,又彰显出了显著的信息电子时代与后现代气息。基于此,传统广播节目务必要借鉴移动广播App发展的经验,着重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个性化电台、创新广播形式内容,更好地满足受众的认知、情感与行为需求。
参考文献
[1]胡琳.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分析广播类App——以《喜马拉雅FM》App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7):2-3.
[2]熊晨溪.移动广播App《喜马拉雅FM》的内容与受众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3]张璐,郑晰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广播的媒介融合之道与盈利方式探析——以喜马拉雅FM为例[J].财讯,2016(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