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野下民族动画形象的解构与重组

2019-03-28 11:21王婷于振玺
戏剧之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重组解构

王婷 于振玺

【摘 要】我国早期动画形态注重吸收借鉴传统民族文化,在动画形象塑造以及动画语言的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本土动画原有的“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优秀品质逐渐褪去,这其中不乏有历史的原因,但西方后殖民影视文化的渗透与围剿也是导致我国民族动画形象解构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民族动画;解构;重组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112-01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中国视野

后殖民主义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经由西方传播至全球各地。后殖民主义不同于殖民主义通过赤裸裸的战争方式进行殖民掠夺,而是利用自身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实力间接、隐蔽地对东方及非西方文化主体进行文化渗透与围剿,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后殖民主义理论形成后的初期,西方以及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不存在后殖民问题,理由是我国不曾像印度等国家那样经受过长期且全面的殖民统治。但我们不应该忽略,“前殖民国家仍然在使用着那些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手段巩固其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渐渐从军事暴力方式转向了经济、文化领域罢了”。这种间接、隐蔽的后殖民方式对中国同样适用并且更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与防范,因为西方世界对非西方文化主体的后殖民主义偏见与压制一直在进行着,而“它们通常是以电视、电影和其他媒体文化产品的形式出现的”,所以便充当了西方文化殖民的马前卒,无所顾惮地对我国民族动画形象进行大肆围剿与肢解。

二、后殖民策略围剿下民族动画形象的解构

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舶来品,从传入我国的那一刻起就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通过梳理本土动画发展的脉络便可得知,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受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有限,这一时期西方后殖民主义对本土动画创作的影响并不大,主导权仍然掌握在我国动画创作人员手中;另外,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动画创作者能够潜心钻研,大胆发挥个人风格,自觉探索动画艺术的特点,使得这一时期民族动画形象个性鲜明、意蕴丰富,并最终成就了一系列动画精品:从中国风格的鸿篇巨制《大闹天宫》,到有艺苑奇葩之称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些动画作品无论是从外在的美术样式、还是内在的故事主题以及深层次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等,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创造”。这一时期成为我国民族动画形象最为辉煌的时期。可好景不长,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西方大量资本开始涌入我国。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而来的还有资本主义文化,如美日等动画强国的《唐老鸭》《聪明的一休》等动画片从天而降,瞬时霸占了我国观众的荧屏。有资料显示,当时这些美日动画片是以低廉的价格甚至是无偿“赠送”给我国影视放映机构的,从中不难看出西方国家早有预谋,其利用强势的动画文化对我国进行后殖民侵略的本性暴露无遗。相较而言,物质生活层面的后殖民主义危害主要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动画片,其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形成观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其危害性当然也就更大。

在西方后殖民动画的围剿与进攻下,我国民族动画形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路下滑并长时间处于一种解构状态。民族动画形象的解构对民族动画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动画观众的审美口味发生了消解。由于西方带有后殖民色彩的动画作品长期对我国荧屏实行狂轰滥炸式的播放模式,所以观众在电视收视黄金时段只能观看到美国、日本的动画片。观众对“意境取胜、风格独特”的民族动画似乎失去了兴趣,而是更喜欢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和完美身材的日式动画,或者动作圆润、姿态夸张、宣扬西方价值观的美国动画。另一方面,我国动画制作机构的创作方向出现了偏离。为了适应观众审美口味消解带来的变化,同时也为了试图挽回失去的观众群体,所以我国动画制作机构在制作动画片时就刻意投观众所好。如199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封神榜传奇》,这部动画片在角色形象设定上明显模仿甚至抄袭日式动画风格。

三、政策激励与创作反思下民族动画形象的重组

西方后殖民文化利用“渗透性霸权”对本土动画的解构与打压逐渐引起了我国政府、动画制作机构以及创作人员的重视与反思。为此我国政府从2000年前后陆陆续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民族动画形象的重组提供政策、经济等支持。在政府政策激励与前期动画创作的反思下,民族动画形象重新回归荧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

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文化凭借其强大的资本以及技术等支持对我国民族动画的强势渗透有增无减,我国动画的制作机構以及创作人员要提高警惕,以批判的目光看待隐藏在西方动画作品中的后殖民性,并积极地将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作为民族动画重组根基,从而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艺术与商业双丰收的民族动画精品。

参考文献:

[1]藏策.后殖民主义与中国语境[J].南开学报,2001(05).

[2]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重组解构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