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萌萌
【摘 要】《幻乐之城》的开播伊始是伴随着“王菲首秀”的噱头而成为音乐综艺焦点的,但在开播后不久,舆论的风向便迅速导向节目形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上,因此本文紧抓节目的“幻”“乐”之“城”的概念,将从节目内在性的内容创新、外在性的形式创新和整体性的收视体验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节目形态创新的探析,旨在从创新中获得更多对音乐综艺节目创新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节目概念;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体验创新;创新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111-01
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历来不缺欣赏它的受众,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到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收视率屡破新高,这表明受众对于音乐类综艺节目的需求是浓厚的,这也体现了音乐综艺存在的价值,职是之故,这几年来对于群体效仿的同质化严重的音乐综艺类型,难以保鲜,比如《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等相继遇冷。而一些网络音乐综艺养成类节目《明日之子》《创造101》等节目的时长最大值近乎三个半小时,显然节目中除了承继此前“音乐”“选秀”等元素外,还创造性的融入了选手的真人秀元素,使得节目的收视能量从纯音乐性又多了几分真人秀特性。那么音乐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在真人秀的元素特性上是否就会减弱“音乐”这一最本质的形态创新呢?《幻乐之城》呈现国内首档音乐创演秀,节目共12期,每期4位由幻乐发起人召集的唱演人与幻乐导演组成拍档,共同对歌曲进行创意设计和剧情式呈现,重新定义了音乐综艺的属性。
一、形式创新,用“现场+直播”挖掘“幻”
首先,节目在形式上是每期的唱演人通过在第二现场唱和演的摄制,再到第一现场实时直播观看,全程无剪辑,不NG的方式,完成整个节目的唱演秀过程。这种形式的创新流露出节目文本内外的真实的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和变化。唱演人在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中唱和演,观众在与唱演人共时的时空下感受和欣赏,无论是第一期幻乐体验官王菲的《梦中人》开场秀还是第一位唱演人黄晓明的唱演秀都是在与观众同在的时间和真实的空间中完成的。这里的真可以是物理意义的实。
其次,演唱人通过现场走进唱演世界,走进摄制组精心搭建的角色里的景,再从唱演世界走回感应冷暖的现场,预示与唱演世界的完结和告别,这似乎是一个梦中和梦醒的过程,而溯源到最大的宇宙时空,所谓的梦醒又何尝不是他者的虚,这里的虚却是宇宙观里的真。因此,节目在最直观的形式创新方面,挖掘了“幻”的厚度,也为音乐类综艺节目创新了音乐表征的厚度。
二、内容创新,用“音乐+电影”深耕“乐”
《幻乐之城》的内容不再单纯是音乐的演唱,融入了故事性的表演,用音乐表达故事,用故事塑造音乐,让音乐性聚焦人性,打破了似乎音乐类电视综艺不可能涉及到的人性探讨。唱演人怀揣对生活的表达走进节目,再与导演进行创意的碰撞,呈现的内容是“音乐+故事”,因此音乐被赋予了幽深的音乐性,音乐性巧妙地聚焦人性的种种情愫。
另外,通过音乐的贯穿也使得在本质上凝重的探讨变得更加的温柔和舒适,这是一种自由的情动。音乐自身给人的审美是恬静和愉悦的,而电影融入的话题或许凝重,但两者的交融,达到的效果是既有力量又有余力的作品。比如,唱演人蒋欣表达的话题是“社交恐惧症”,在《我想找个地方躲起来》的唱演秀中,表现了面对人群内心的挣扎和恐惧,音乐贯穿到结尾更是多了几分期待和光亮,难以轻易克服的灰色现实,用音乐提供表达的机会,是一种柔软的抚慰。
三、体验创新,用“意念+情境”筑造“城”
“城,是意念堆积出的境”,这座“城”是节目组诚意为观众和唱演人筑造的共情之境。节目组在设计上让王菲担任观众的幻乐体验官,并且介入到唱演人创作秀的过程中,王菲在唱演当天与观众同席观赏和评价,节目组只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唱演人带着自己的一个念头与导演的创意进行摩擦,而王菲也会代表观众的立场融入自己的想法,多方的思想,熔铸一个共通的情境之城,观众成为体验主体。王菲参与每位唱演人创作的全部阶段,以观众的视角交换意见,这座“城”是观众面对自己内心的移情之境。每一位观众都是差异性的个体,不可能与唱演人有共同的生活体验,但是每一位观众却能从情境里体验到别人的百态人生,然后移情到自己内心敏感的情境里。比如,最后一期王菲唱演的《一念》,连导演麦子在现场都说,以我的人生经历很难触及到王菲的生活体验,王菲有一个向我讲述的过程。现场呈现出的 《一念》,导演麦子移情出了自己的理解。《幻乐之城》关注到观众内心隐埋的情感种子,剔除了许多暴力的情绪带领,多了一种维生素疗效的感官体验。
四、结语
既然是新創节目,难免会有不成熟的地方,引起舆论的诟病,节目专注于唱演秀的品质,抛弃商业的噱头,因此观众对于品质的期待也会更高,即便减少秀的数量,保证质量的提升是基本。《幻乐之城》的形态创新,重新激活了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意识,是节目不容忽视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