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豪
(莆田第二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篇小说选文与命题都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聚焦关键能力,助推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以文化人、综合育人的导向和追求。
全国Ⅰ卷选用了鲁迅的小说《理水》,小说以“新编”方式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塑造了大禹及其随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中国的脊梁”式的形象,让考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务实与奋斗精神。全国Ⅱ卷选用了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美称的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小步舞》,小说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含而不露”的手法塑造了酷爱艺术的舞蹈师夫妇形象,给考生以美的生动熏陶和巨大感染。全国Ⅲ卷选用了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贵州籍作家何士光的小说《到梨花屯去》,何士光小说曾三次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贵州小说创作史上堪称“一面旗帜”。他的小说以对人生的觉醒及生命进程的思索见长,选择他的作品显示了对当代小说家及其作品的关注,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求真追问。
三篇小说作品从选文内容和主题上看,都积极回应了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讲述奋斗故事,倡导美育修养,思索生命进程,厚植家国情怀,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涵养其精神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水》的特色在于以故事传说为原型,以新编为手法,“显”中寓“隐”,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小步舞》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变迁,将“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再到感悟人生放置在卢森堡公园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使得苗圃具有了特殊的功能,而“国王路易十五时代”的提起,使“小”故事有了“大”历史背景的印记。何士光的小说《到梨花屯去》以滋性丰盈的笔风去反思生命进程,表达人生觉醒。小说自然清新,故事的展开夹杂着多处景物描写,曲直相衬,韵味十足。三个文本在创作艺术上特色鲜明,难度适中,有突出的设题点,较好地实现“服务选拔”和“导向教学”目标。
三篇小说共设置了3道客观题12个选项和6道主观题,选项及题目分别从文本内容理解、细节分析、语言品味、结构认识、形象塑造、手法鉴赏、场景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文本基本特征以及内涵主题理解等方面做了考查。考查涉及面广,对小说必备知识的检验比较充分,这其中既有小说创作必备知识中“基础点”考查,又有小说创作“特殊点”的考查,显示了小说“必备知识”的梯度、广度和深度。
三篇小说在设题上继承了以往的成功经验,继续以对小说的价值判断、审美体验、形象感受,语言品味、内涵领悟、艺术表现力分析以及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理解,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索考查作为导向,将对语文必备知识、阅读素养、表达素养及语文关键能力的考查融为一体,最终在“关键能力”上显示高低。例如全国Ⅰ卷《理水》第9题,让学生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回答这道题,需要学生掌握小说基本特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具备叙事学相关知识,需要有站在文学作品创作的高位理解小说“虚构性”的本质,理解鲁迅作品将熟悉的历史“故事”进行陌生化处理的意图,将知识与素养转化为审美、理解、判断、表达的关键能力。
2019年小说考查更加“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落实综合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1]一是将命题与文本具体的语境紧密结合,创设复杂、生动的答题情境,真实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鉴赏能力。全国Ⅱ卷《小步舞》第9题要求学生对文中“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一评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题干指向明显,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因此考生解答此题需要重点考虑环境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但同时需要明确的是文章对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叙述和描写共有三处,开篇在此相遇;中间再写,已经完成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结尾因为苗圃被铲平,“我”和老人相失,留下无穷韵味。三处描写内容不一,功能各异,考生需要走进具体文本语境,探究复杂生动的情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二是将命题材料与教材相结合,创设关联、综合的探究情境。《理水》第8题题干并不直接提问,而是借用教材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话,引导考生关联教材,在鲁迅的作品群中进行综合思考,给予解答,突出考生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纵观2019年全国卷小说阅读设题特点以及答题需要,我们发现,三篇小说无论是对必备知识的考查,还是具体情境的理解分析,由于考查都放置在具体的小说情境中,最终聚焦的还是对考生审美鉴赏、逻辑思辨、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必备知识和核心素养必须放置在具体的文本中融会贯通,外化为优秀的语文能力,才能胜任考查要求。“关键能力是对必备知识的运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必要前提;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2]因此教师在备考中除了让学生具备小说阅读必备的知识,形成小说阅读的素养和价值判断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小说的教学备考尤其要关注关键能力培养,聚焦关键能力的形成。
全国卷小说考查涉及面广,对小说必备知识的检验充分,这对学生关于小说必备知识的掌握以及教师教学的系统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小说教学多局限于单篇讲解、就篇论篇、“三要素”走天下,备考模板化,甚至出现死记硬背小说考查知识清单的现象,而忽略了建构学生在小说阅读上的知识体系,教学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导致学生在考查中知识记忆呈现碎片化、单一化、表层化缺陷,同时因为满足于必备知识的简单记忆而忽略了能力转化,以至于答题常常割裂文章本身,套路多、思考少,联系实际文本独立鉴赏能力弱,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今天考试的命题特点和趋向。全国Ⅲ卷小说《到梨花屯去》第8题考查“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关于景物描写的功能,这类考题并不少见,在备考中学生也多已形成了答题套路,但在这篇小说中环境描写显然具有它的独特功能,除了为故事提供自然背景,我们分析具体文本可以看到故事展开过程中氛围的张弛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是以景物的描写来配合完成的,景与情在情感色彩上是和谐相融的;同时在阅读体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量景物的描写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而这些功能如果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真实的文本鉴赏感悟能力,学生是无法胜任考查的。
教师的小说教学应该要有一个“纵与横”的意识:“纵”——在小说单篇教学之中要善于发现并讲明该文本创作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以及小说基本要素、内容主旨的具体呈现和呈现方式;“横”——教师还要有“单元”联系与比较的意识,要有从“这一篇”到“这一点”的学点拓展意识,从而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知识的认知、体验、理解中实现必备知识的能力转化。比如人教版必修三小说单元选了三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这三篇课文其实已经基本构成了关于小说“叙述者”的系统知识——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全知视角的生动范本。“在叙述这一层次上,叙述者是一个相当最重要的成分。因为正是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述本文中所表达的方式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叙述本文的基本特征”,[3]而利用这一单元是能够实现学生对该知识的完整认知、体验、理解并完成能力转化。
2017版新课标中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学业质量水平四对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业成就表现有具体的质量描述,其中与小说阅读相关的质量标准、内容要求、关键能力必须成为教师进行小说教学的依据和实现的目标。《理水》第9题“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这道题看似超越了教学内容,但实际上与学业质量水平4-3描述的“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是相吻合的,考查的就是学生能否结合作品具体内容,鉴赏阐释小说在“故事”与“新编”上的具体特征表现,同时分析评价这样一种以传说故事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的新型小说创作方式,它寄寓的深刻思想和人文使命。而这些都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审美鉴赏、逻辑思辨、探究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小说阅读必须具备的这些关键能力?单篇精讲、整本书阅读、群文比较甚至小说创作理论梳理要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小说阅读关键能力的必要载体。而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为纲的教学目标的厘定以及围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都要成为教师适应新高考改革崭新课题。
新课标在“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中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并且在后文详细解释了何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它有哪些类型。同时也阐释了何谓“典型任务”,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求是什么。那么这就给了一线教师在试卷命题和选题上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宝贵建议。今天的学生面临的各类考试、测评与练习可以说是多不胜举,教师如何有效选题、命题是一项技术活,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这要成为教师命制设计小说阅读试题的导向,通过设计具体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问题、整合知识,展示学科素养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学习成果, 切实提高解决具体复杂情境中典型任务的能力。
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日常教授课文时蜻蜓点水,囫囵略过,既不讲透某个知识点,也忽视了单元的知识关联,而在复习时却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拼命寻找典型文本,这种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教材选文的经典性、单元课文的关联性以及知识点的系统性决定了教材是教师教学首选的宝贵资源,教师既可以在单篇课文讲解中挖掘知识点的典型性,也可以在单元视域下构建某个知识点的系统性,当然在单纯复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也可以将教材课文作为典型案例,既节约资源成本,又能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更加牢固的记忆。另外,对教材的利用还可以借鉴课后习题的命制方式。对新课标理念的呼应首先体现在教材中,包括习题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分析和把握教材习题的命制特点和命题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命题方式的熟悉度,审题思考的科学性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总之,摸准命题特点,找准教学方向,聚焦关键能力,关注评价体系,那么2020年备考教学就能更加科学、准确、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