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教育赛事组织管理工作探析
——以福建省第四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例

2019-03-28 14:42黄澄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赛事大赛比赛

黄澄辉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省级教育赛事一般是指在省域内针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而开展的比赛,这类赛事的组织管理一般比较严谨严密,难度较大。相对于科技类、文化类、卫生类、体育类等其他类型赛事而言,省级教育赛事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政策性。其组织者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赛事的产生是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目标,尤其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因此具有很强的政策效用。二是专业性。其参赛对象是承载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教师的工作对象则是学生,因此竞赛的内容必然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相关,如教育理念、教学技法、课程内容、思政德育、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教学管理等。三是引领性。其组织方式一般是采取从下至上原则,参赛选手通过“县—市—省”逐级竞赛选拔产生,选手选拔过程推动了当地县域市域范围的岗位练兵活动,通过省级的技能竞赛引领辖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四是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命题上,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和立德树人理念逻辑融入命题之中,通过命题方式、内容、取材、分值等变化,引导教师对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关注和重视。

福建省中小学第四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四届大赛”)是福建省贯彻中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的精神,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重要举措。福建教育学院作为大赛承办方连续承办四届此项赛事。第四届大赛赛程6天,参赛学科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38个学科,选手参赛468人,每个选手至少要参加3个类型项目的比赛,参与考评工作的评委670人,考务和后勤保障工作人员200多人,足见赛事的复杂程度和组织管理难度。因此,有必要对第四届大赛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梳理、研究,以资借鉴。

一、组织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人类社会发展和职能分工的精细化,产生了以完成某种具体目标的项目组织。组织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群体活动的主要构成形式。它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整编,形成一种具有一定结构性、指向性的社会存在,而这形成的过程则与管理密切相关一是对结构性指向性的社会存在进行意图明确的价值性协调和控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20世纪初工业化发展趋势的实践进行研究,他认为在工业化社会里组织的根本形式就是官僚体制,组织遵循低层级受到高层级控制的原则,运行起来就像一台机器,系统中的每一个螺丝钉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担负着明确界定的责任。组织管理采用官僚体制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更优,能够获得更大效率。[1]泰勒提出要使管理从个人经验走向科学,他通过对工人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专业分工、工作标准、培训工人和工作精确性等管理思想。[2]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组成,提出了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集中制、统一指挥、集体利益、团队精神、纪律、秩序等14条管理原则。[3]20世纪5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从理性“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向,由此带动出如柔性管理、人性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理论。西蒙提出“有限理性”观点,增加技术在决策中的作用。德鲁克提倡将管理人员与员工视为同一主体,避免对立,推动管理实践从驱使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向。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下,管理理论开辟出如跨文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较新领域。现代管理理论历经百年,管理理论不断在人类经济、社会、技术及价值观念的演变中逐渐发展。[4]虽然管理理论不断在丰富发展,组织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因应变化,但组织管理基本职能却相对稳定,依然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逻辑框架中。

二、大赛的组织目标:总体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组织目标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管理学甚至基于组织目标以及组织中个体目标而设计出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管理制度和相关管理途径。[5]尤其对于临时的赛事组织,目标是组织的最高行动指南,没有目标就意味着方向的迷茫和行动的模糊。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不为他人所知的目的,因此需要通过契约精神、纪律规则、制度安排等整合出集体行动,将组织目标分解为个人应当完成的目标,在个人完成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必须具有同一性,否则就无法将众多的个体行动整合成一个意向一致的行动合力系统。一项赛事通常会因分工不同而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即主办方、承办方、参赛三方等。第四届大赛的主办方是福建省教育厅和省总工会,负责大赛的“上层建筑”,包括大赛的政治要求、政策导向、组织领导及行政支持等。承办方福建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大赛的具体策划、具体实施,确保做到赛事组织公平公正、严密严谨的目标。参赛方则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大赛的选手选拔。大赛主办方目标,承办方、参赛方的细化目标虽因职责分工不同有所差异,但在实现目标的意向上则具有一致性,即期望赛事顺利完成,通过竞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大赛的组织设计:功能性与协调性的兼顾

组织结构是将职权与职责相关联、工作以及工人进行分组,为了协调组织中不同成员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框架机制。[6]在马克斯·韦伯的时代,组织的“科层结构”是被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形态存在。结构稳定可以将各相关要素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使整个系统实现平衡状态。[7]20世纪50年代,传统的官僚制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加速化、复杂化和不确定化已陷入不适应状态。为应对社会变化,可以引发行动机动性程度提高的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的组织结构不断被探索。要实现第四届大赛的组织目标,必须对大赛活动及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设计,促使大赛的组织任务与组织机构的职能、职权、职责进行有效的统合,从而达到组织机构功能性和协调性的最优化。否则,组织内部职能机构就无法有效运转和衔接配合。第四届大赛设置了组委会和竞赛现场组委会两个协调和组织系统,这两个系统可分为“上层”“中层”“底层”三个层级子系统。组委会由主办方、承办方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工作,属于“上层”协调系统。竞赛现场组委会设在承办方,负责大赛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竞赛现场组委会下设仲裁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和13个工作小组。仲裁委员会和专家指导组的职能是负责第三方独立仲裁和指导,属于“中层”控制系统。13个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分别独立负责监察、考务、命卷、评委、教材、后勤、接待、宣传、保卫、协调等与赛事相关的工作,属于“底层”操作系统。这三层子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兼顾功能性与协调性,是赛事的支柱框架和指挥系统,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为赛事的筹备、组织、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四、大赛组织的人员配备:赋能与约制的并行

有了大赛的组织系统,才能对组织中的岗位进行人员配置和赋能。人员配备是赛事组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人与事的特点,将合适的人员配置在合适的岗位,使每个人的能力、经验和素质充分服务于赛事活动,形成向心力,促进赛事组织机构和各项功能的有效运转。一方面是明确参与人员的角色分工。不同角色人员的工作岗位、职责、要求不同,根据需要赋予相应岗位职权,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负责自己本岗位的工作,尤其是涉密人员,应坚决避免有失公允的问题发生。第四届大赛的人员角色分工按工作位置划分可分为室内人、楼中人和场外人。室内人主要包括考室评委、考室工作人员等。楼中人包括楼道引导员、楼长。场外人属于最外围,包括赛事筹备、服务保障、应急协调人员等。各类人员明确职责,坚持守岗卫岗、不离岗、不串岗。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培训。明确职能分工是为了更好定岗定人,而培训则是使人员更明确工作内容、更规范操作流程、更规矩地履行职责。组织参与赛事人员培训,促使参与赛事人员具备岗位所需的能力、接受赛事价值追求,认同赛事工作准则,熟悉赛事特点、比赛性质、赛制流程、操作方式、质量标准、服务范围、应急预案和赛事纪律等各方面要求,保证令行禁止。

五、大赛的运行机制:秩序井然与公正公平的契合

赛事的运行机制是一项赛事组织系统各要素结构、功能、环节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运行方式。第四届大赛建立了3个主要机制,即赛程运行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监督监察机制。

(一)赛程运行机制

赛程运行机制为大赛的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即总指挥层、职能小组层、考室层。总指挥层,按照统一指挥原则,制定出赛程“总指南”,比赛现场以“指南”为令,以时间为号,工作人员、评委、选手等根据明确的时间指令进行相关活动。职能小组层在“总指南”下制定分指南,执行大赛的准备、实施、监测工作。考室层为比赛中最小的单元层,每个考室包含评委1组、选手1个、工作人员2个。考室内以评委的决定为主,由评委组长按照“指南”规定的操作时间、步骤、标准进行,1名工作人员负责计时统分,另1名工作人员负责监督核验,选手负责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规定的项目比赛。通过上述三层次的运转,基本能够保证大赛有序有效进行。

(二)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机制是大赛运行机制的辅助部分,主要用来应对比赛期间的突发事件。一般在比较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应急管理备而不启,当突发事件产生时才会启动,属于防患于未然的机制。第四届大赛制定了4类应急预案。一是比赛流程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建比赛流程监测队,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全学科、全项目的监测管理,发现问题时立即根据问题性质、内容、大小、缓急等进行应急处置或上报处理。二是部分露天比赛项目的应急管理。比如体育部分露天比赛项目,需要密切关注天气的变化,如遇雨天,则要转移比赛场所。三是部分选手突发身体不适的应急管理。在考场设立了医疗救护站,可以在第一时间对身体不适的参赛选手进行初查,严重的立即启动紧急救助,送往医院治疗。四是舆情的监测管理。密切关注比赛期间网络上与赛事有关的舆情和热点,一旦发现恶意抹黑、干扰、阻止赛事正常进行的舆论时,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置。

(三)监督监察机制

监督机制是相对独立于大赛运行机制的部分,主要是对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题、代赛等违反比赛纪律的行为进行监督监察。承办方主要构建了赛程设计基础预防、竞赛监察和大赛仲裁三种监督监察方式。一是赛程设计基础预防。对赛程进行理性的设计安排,通过技术处理方式,减少徇私舞弊的空间和可能。主要通过空间分隔、时间分隔、物理分隔、评判分隔等四种分隔来实现基础预防的效果。如命题采用空间分隔方式,单独将命题专家封闭在独立的空间,设置保卫人员站岗,阻断命题专家与外界人员的信息传递;采用时间分隔方式,在赛前将评委与选手分隔开,每位专家接受统一封闭管理、统一用餐、统一前往考区,避免赛前评委与选手有碰面的机会;采用物理分隔方式,将已经完成比赛项目和未完成比赛项目的选手分开,避免选手与选手之间的接触;采用评判分隔的方式,要求每位评委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评分,评分结束后由考室内工作人员收集、统计分数,并以纸条的方式将成绩告知选手,使每位评委只知道自己所评的分数,不知道其他评委的评分情况,避免评委之间的干扰。考室内两个工作人员也形成监督,一个统分,一个监督。二是竞赛监察组。成立由纪检部门人员组成的竞赛监察组,负责大赛的保密监督检查、公平公正监督检查、工作人员纪律的监督检查,对各职能小组的筹备、组织、实施和对竞赛的命题、印卷、装袋、送卷、抽签、评分、统分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并处理比赛期间的投诉、申诉、建议等问题。三是成立仲裁委员会。如在比赛中遇到重大问题和争议,将由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确保大赛的公平公正。

六、结语

省级教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一项理性的系统工程。为了追求赛事组织管理工作的尽善尽美,至少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追求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是赛事组织的核心要义,也是赛事的生命线,必须贯穿整个赛事始终,缺少公正公平的赛事是经不起检验的。二是做好赛事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统筹规划,从赛事全局角度观照赛事组织实施过程的公平公正、严瑾严密、有效高效情况,避免出现结构性功能性冲突,使各组织管理各要素各功能维持良好的运行秩序。三是坚持技术理性。在赛事组织过程,减少有失公允情况发生的隐患,应依靠技术处理,而不是参与人的自觉自律。四是追求赛事质量。赛事质量包括赛事组织的完美圆满和参赛选手的风采呈现。可通过赛前预备会和温馨服务给予选手心理安抚,维持良好的比赛状态,赛出水平赛出质量。

猜你喜欢
赛事大赛比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选美比赛
比赛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最疯狂的比赛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