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阅读方法的运用及其适用文体

2019-03-28 14:42肖养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逆向预测文本

肖养标

(古田县第六中学,福建 古田 35220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读书如同沿着流脉去探讨大河的源头,即使文义幽深,也一定会明白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沿波讨源”呢?应讲究阅读方法的传授。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生“披文入情”,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反之,方法缺失则事倍功半,学生一头雾水。阅读教学重在传授方法,这是个知易行难的论断。首先,方法应是教师解读文本的学法,而不是从哪本教参搬来的。陈日亮认为:“将课本和教参里没有写进去的东西教给学生。什么是没有写进去的?那就是‘怎样看出’‘如何得出’的方法和本领。”[1]其次,既然是方法,教师就不能不考虑它的普遍性,即让学生学了这个方法后,对解读同体裁或风格相近的作品有指导意义,举一反三,方得其妙;再次,方法的传授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而是使其过程化,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到方法,并逐步熟练运用。

阅读方法是灵活的,因作者、文体的变化而变化。笔者针对散文、小说、戏剧和现代诗歌四种文体总结出逆向还原、换位预测、角色进入、误读纠正等阅读方法,现将其运用及适用文体作重点介绍。

一、逆向还原,体会作者取舍的用意

逆向还原,讲的是“还原法”的运用。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说:“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2]通俗地讲,“还原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重走作者创作时的“长征路”,重在体验作者对材料取舍的用意。运用“逆向还原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从“大的方面”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逆向还原法”主要在解读材料庞杂、看似有点乱的作品时运用,如报告文学、学者散文等。以《跑警报》的教学为例,演绎“逆向还用法”的具体操作过程:联大师生跑警报,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以“跑警报”这个非常状态为依据,推想汪曾祺构思时舍弃的材料,如“紧张或惊慌”的人和事,并追问舍弃的原因,从而间接明白本文材料的共性——形式上看似散乱,实质上都指向“神”,即“不在乎”。师生共同努力,将文本还原到写作的原生状态,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既无拘束地品,又有“痛苦”地嚼,极力探索汪老先生无意为文的表象下苦心经营的独特风格。

二、换位预测,感知作者构思的精巧

语言学家朱德熙说:“读文章时就不要总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若要这样,总是被动地接受,就说不出什么意见来,最好换一个立场,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看这篇文章,假如让我写会写成什么样子,然后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别人文章的好处。”[3]朱德熙强调的就是换位预测。运用“换位预测法”,能充分调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阅读前,“学生考察材料以确定文本类型、组织结构,推测文本内容”;[4]阅读中,学生预测下一个内容可能是什么,如事实与预测相符,可收获喜悦,如事实与预测相悖,更惊叹匠心;阅读后,“学生总结文本的主要思想或事件,从质量、准确性和文学价值方面批判地评估”。[4]“换位预测法”主要在解读情节曲折、构思精巧的小说时运用,如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等世界三短篇小说家的作品。以《项链》的教学为例,说一下具体操作过程:教师将文章在情节突转的地方分开刻印,分批发给学生。每当学生读完一部分,教师都布置两项任务:一是给玛蒂尔德加一个修饰语;二是预测玛蒂尔德命运走向,品读人物和情节预测相辅相成。让学生在猜测中,深入文本,仿佛亲历其事、身临其境,具体地感知作者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同时,学生将自己充满个性的探究、创造与莫泊桑精巧的构思碰撞、比较,就知道这篇文章对于自己作文可借鉴的地方。换位预测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三、角色进入,感受人物经典对白

曹雪芹说他写作《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前半句是对旁观者说的,后半句是自己有感而发的。如果读者总是以漫不经心的旁观者的角度欣赏作品,就很难感知到作者荒唐言表象下的辛酸泪。以作者文中描述的角色进入阅读,能有效地减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悲剧,尝试地做作者和作品的知音。运用“角色进入法”,感受人物经典对白,就更容易接住作者抛出的心灵绣球。它主要在解读冲突剧烈的话剧作品时运用。以《雷雨》的教学为例,演绎“角色进入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课前预习时将学生分成两队,指定两个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为“导演”,让他们在各自队伍中挑选适合演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等角色的人,课堂上进行角色表演PK,然后由学生投票选出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最佳扮演者,并奖励他们《雷雨》一书。学生在感知表演的基础上,分析起人物与主题就水到渠成了。

四、误读纠正,探知作者言外之意

古人云,诗言志。作为读者,我们完全可通过言志之诗品读诗心。可当我们面对大家作品时,这个美好愿望却常常落空。细想来,不是我们的出发点错了,而是大家作品大巧若拙,我们漫不经心地把它误读了。误读也有好处,就是使我们退回重读时多了一份戒心,于是就有了窥见天机之乐。这就是我说的“误读纠正法”。运用“误读纠正法”的关键是利用初读与复读的“落差”。初读感知与真实情况产生大出入,知“错”退回重读,产生一种“落差”,如同水有落差产生势能,先后阅读有落差才会出现“有用功”。“误读纠正法”主要在欣赏大巧若拙的大家奇文时运用,如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断魂枪》,前者学生常误读成喜剧,后者学生常误读成武侠小说。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为例,演绎“误读纠正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师生以深情激扬的语调朗读完诗歌后,教师要求学生猜想一下诗人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大多误读为“善良、幸福之人”。教师适时地抖出海子创作此诗两月后于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悲剧,并在学生惊愕之余,要求他们退回重读。利用阅读的“落差”,学生会更容易发现“从明天起”“我只愿”等字眼里蕴含着诗人极大的孤独。最后师生重新诵读诗歌,朗诵语调已变为沉郁顿挫。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5]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强调逆向还原等“沿波讨源”之法,就是本着“‘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个大目标前进,以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逆向预测文本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逆向而行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